調心歷程──如何善用九住心

本文不是九住心的學術研究 [1],主要是整合幾位大德對九住心的說法 [2],從而探討如何處理修禪定時心常見的變化。

坐禪可有階段性,正如繼程法師多次強調:由粗至幼,而我們對粗糙的感受會較留意,對幼細的感受則不易覺察,那需要我們進入較深層的狀態才擁有足夠的敏銳力。

學習禪修的次第如以粗幼感受來說,可分為調身、調息和調心。初學者往往先為腳痛、腰痛、背痛或疲倦而煩惱,因為身體的觸覺是較粗的感受,亦較易上心。根據筆者及很多師兄和師姊的經驗,其實不必太擔憂這些,只要練習多了,一段日子後,不但不會腳痛,身體更會輕鬆到連重量都像消失了,到時反而奇怪自己以前為何有那麼多煩惱,現在失了不同的痛楚作為指標,甚至會產生空虛的感覺呢。

調身後,藉著調息,一步步地穩定下來,最終還是以調心為重點。九住心就是修禪定時九種攝心的修習過程,可助我們達至心一境性,則屬修止成就。關於這九種住心的相、名、方便等,可參考以下的表作整體的對照 [3]

「不能坐定」相信是大多數人初學禪修時的普遍經驗。因此,要踏入禪門,需要一些「勉強」。世親稱之為「最初住」的階段,無著名之為「堅執相」,繼程法師指出:「在用功的第一個階段,一定要稍微用一點力,但不是用身體的力量,而是依心力去注意自己的心,讓它專注。」 [4]只要用對方法,日子有功,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定,則是處於「正念住」階段。

不過,正如法師所說:「我們的慣性就是有很多的思惟,思惟很容易分歧,常常會從一個事物想到別的事物去。」[5]因為功夫還沒有純熟,心未夠穩定,就會有失有弱,需要不時覺察及拉回到方法,遂有「覆審住」及「後別住」等階段。法師提醒:「這可能會出現在用功的任何一個階段,不一定是連貫在第二住之後。」[6]

有些成績後,人們又遇到另一種考驗:染著這個喜歡的境界。我們需要捨得、學懂放下,心才進入「寂靜住」階段。如果功夫調得更好,不會受到微細的煩惱干擾,心就是處於「降伏住」階段。

一種分別階段的標準在於出力的多少。在「功用住」階段,只剩下細微的煩惱,我們仍需要一直持續不斷地用功,讓寂靜的心不會間斷,一直保持著。功夫慢慢運用純熟多些,直至進入一種自然用功的階段,即是「任運住」。

雖然不能保證心到了高的階段後,不會鬆散後退,但是,法師安慰我們:「調心的過程當作一個(又一個_的循環,[⋯⋯]開始用功的第一個循環,因為是從很粗的身心狀況開始調,所以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到了第二個循環時,已經是延續第一個循環的功夫,所以相對的功夫比較細了,[⋯⋯]心已不像開始用功的階段那麼散亂了。)[7]

另外,他也提到:「九住心是說明用功的一個過程,讓我們可以去審察自己用功的不同階段或是不同的狀況。它可以是一個循環;它也可以有前後的一個階段。在不同的用功情況,它[⋯⋯]不一定會經歷每一個階段,尤其是用功到了某一個階段後,很可能很多的過程都不會出現了。」[8]

法師強調:「用功是一種體驗,[⋯⋯]是心的一種狀況,我們只能夠依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和功能來說明、分析,並不是說心住在初住,就應該是如此的;[⋯⋯]心是一個整體,它是連貫的!」[9]他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從這些不同的調和狀況中,可以幫助我們去審察自己的心到底是安止在什麼階段,接著我們需要採取什麼行動,或應該怎樣去調整,讓功夫更進一步。」[10]另外,由於現代社會不像以前的農耕社會,生活節奏不同,人的心思也不同,法師建議教學時要對方法的鬆緊稍作調整。


[1] 可參考國際佛教大學出版佛學研究學報第一輯第二篇:《習定論》與《瑜伽論》有關修習九種心住的特色及異同(作者:陳雁姿/余紫霞)

[2] 整合上文及繼程法師在《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第九章調心歷程中對九住心的開示

[3] 同上,22至23頁的表及43至44頁的表。

[4] 繼程法師:《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怡保觀音堂法雨出版小組,PUCHONG),148頁,

[5] 同書,192頁。

[6] 同書,151頁。

[7] 同書,153頁。

[8] 同書,154至155 頁。

[9] 同書,155頁。

[10] 同書,158 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