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上師?上師往生後,我如何尋找內在的智慧

喇嘛塔欽仁波切(圖:Sarah C. Beasley )
喇嘛塔欽仁波切(圖:Sarah C. Beasley )

上師散發的光芒,就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我的根本上師已於2013年7月22日圓寂,但在我心中,他仍如同夜空中的北極星。我一直懷念著上師,那份連繫仍然存在。

建立上師和弟子關係的目的,在於令弟子的意識覺醒和得到孕育,讓他們認識本性,因而最終不再需要依賴上師。對於像我這樣的人,這需要花很長時間。透過修習上師相應法,自己內心的上師就會出現。隨著時日累積,內心的上師就會成為永不失效的指南針。最重要的是,一如上師在生時那樣,要每一天、每一刻,不停回歸真正的依止處,即菩提心和上師相應法。

當我向其中一位上師表示,我為自己的懶惰、分心和鬆懈感到羞恥,但同時極為感恩能得到這個傳承所給予我的所有加持。他立即這樣我回應:「要心存感恩。」這是遺忘和憶念的持續修習。修習就是應用注意力和努力於訓練我們的思維,正如我們做運動鍛煉身體一樣。上師相應法是甚麼?可以怎樣應用?我們需要有遇上上師的法緣、口授指導、耐心、紀律,以及基本的法本如《敦珠新伏藏四加行法》( Dudjom Tersar Ngöndro)。

我的上師這樣教導:「當上師的指示已滲透弟子心中,這就像手持如意寶珠握著一樣。從上師處領受直指心性教授的弟子,別無選擇,必定會證悟,一如有人從高山掉下來,無法自控,必定會跌入谷底。」(喇嘛塔欽仁波切,2000年)我上師的上師第二世敦珠法王,是寧瑪派的領導人,他在《山居法》中說:「特別重要的是,將你所有力量貫注於上師相應法,將它當作修行的生命和中心……專心虔誠禱告,過了一段時間,上師的智慧就會直接傳達給你,讓你獲得力量,在心中深處生出非筆墨所能形容的獨特領悟。」

但是,在上師的肉身衰朽後,會發生甚麼事?已開悟大師的思維有三個層面:知識、力量和慈悲。作為初學者,我們要仿效得到這些素質,就得信任自己已知道我們需要知道的,全心投入,同時保持開放的態度,既不著意爭取,也不抗拒,以平常心視之。這些素質的存在超過肉體的實質層面──不論是完全擁有這些素質的宗師,還是剛開始培育的徒弟,都是如此。心靈覺知的基礎是我們一直具備、深藏在自己身體中的信心、誠心和知識。這跟迷信是完全兩回事。

有一幅圖畫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踏在懸崖上,手上拉緊一條繩索,以此來平衡身軀,跨越深淵。同樣地,我的上師往生後,我感到自己就像不斷走進一條河流中,不知道水有多深,只得勉力提步向前。就在我最需要踏腳石的那一刻,一塊岩石突然從水中出現,讓我可以站穩腳,繼續旅程。這並非建基於任何個人因素,而是我有幸能跟上師及其傳承結緣。要找到這完美的關係,跟它日益親密,方法在於我們要向智慧叩首,讓自己內心的智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我們依賴看得到與看不到的上師,一次又一次燃起內心的明燈。多年以來培養起來的信任和自信,讓我們於外境看似崩潰的時候,仍能穩定自心。

耶喜旺姆喇嘛(Lama Yeshe Wangmo)說過:「上師支撐著你沒有意識到的生命基礎。當他或她往生後,你要找到基礎,自己支撐著。這需要時間。」傳承就是一切。就像傳家之寶在家族中世代相傳,真正的修行傳承透過口授和文字記載,以至透過以心印心的傳遞一直傳下來。若沒有及格的導師,我們會在混亂和我執之中迷失。藉著皈依及灌頂,我們重新投入要令眾生覺醒。金剛乘眾多修行方法豐富而複雜,其中最簡單,也跟我們真正的本性最直接聯繫的是上師相應法。只要真心地回想導師的各種素質,就可得到直接和即時的加持。長期下來,培育深層的接觸會帶來毫不動搖的穩定狀態。

喇嘛塔欽仁波切與小朋友
喇嘛塔欽仁波切與小朋友

我喜愛我上師的眾多方面:他歡欣的笑聲;有需要時會發怒;對佛法作細緻的演繹;溫暖而柔軟的雙手;溫情的擁抱;對兒童和嬰孩的愛心;能深入欣賞藝術和自然美景;悉心打理花園;劈木;跟闖進後園的動物打招呼,不論那是美洲駝、馬、驢或鹿。還有無數次他用盡自己的力氣、耐心、幽默感和經驗來教導我們佛法。這些都是寶貴的回憶。

有些人或許只見過自己的上師一次,另外有些人則有幸可親近導師多年。那些在有佛法包圍的環境下出生和成長的孩童,實在非常幸運。

我最近夢到自己在弘法。在夢中教導的經驗其實是內心的上師在發動,我到達了自己不知該怎樣形容的境況。在那裏,有兩條能通往證悟的路出現:一條是一支由甲點射向乙點的箭,但它是虛假和誤解,以為要去某個地方,超越我們身處的地方;第二條是在池塘表面有一連串「放下」的同心圓圈,漣漪散開,營造出無數層次的深化和改進。

正如一條魚在水中靈活地游動,究竟是魚在呼吸水,還是水在呼吸魚?魚用鰓吸入和吐出水,由此吸收氧氣。在永不間歇的循環中,魚吸水,水包圍著魚。究竟是甚麼在呼吸甚麼?我們將自己的心靈跟導師的糅合在一起,無法分割,這本就是自「無始」開始我們真正的本性(正如我的導師所形容)。穿透我們的呼吸是抽象含蓄的意識,藉著死亡與重生的偱環、眾生的來源、真理或任何我們可用的形容而存在。

一個學生曾詢問著名作家兼教育家Rene Querido:「我們是不是首先要愛自己,才可以愛他人,還是要先愛其他人,才可以愛自己?」Querido的答案是:「都對。」這種呼吸、表達愛心、修習上師相應法是同時進行、互惠互利、互相依賴和一同萌生的參與活動。上師是有知識、有力量和慈悲的。當他們擺脫了肉身的規限,就變得無所不在。藉著一次又一次將自己的心靈與上師的融合,界限將會消除。我就是上師,上師就是我。再沒有上師,也再沒有「我」。然後我忘記,於是我修行。

原文:Who is the Guru? Accessing Inner Wisdom When the Teacher Has Passed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