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唱「獨角戲」?

多一分的耐性,少一分的紛爭,為自己及他人,締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生活環境,將戾氣化為祥和,何樂而不為呢?(圖:Pixabay)
多一分的耐性,少一分的紛爭,為自己及他人,締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生活環境,將戾氣化為祥和,何樂而不為呢?(圖:Pixabay)

現代人壓力「爆燈」,耐性及抗壓能力減低。時而在行人道上會嫌你走得太慢,「阻住地球轉」,一有機會就超越你;若在馬路上,嫌你移動得太慢,按幾下喇叭,顯示自己的不耐煩。劍拔弩張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上演,往往當狀況發生,而其中一方沒有保持冷靜的話,隨時有可能擦槍走火。輕則雙方怒目相向,冷靜散場;重則惡言 相向──出言不遜之餘,緊接著就是種種難堪入耳侮辱性的言詞,像順口溜般,如箭直插人心。

那距離現今兩千多年前的佛陀,如何面對他人對他的辱罵及無理的呵斥呢?讓我們一起從《雜阿含經》第 1152 經,看看佛陀的做法。

故事開端,有位名叫「賓耆迦」的年輕婆羅門,對佛陀口出不遜,採用種種激烈言辭,不停辱罵及呵斥佛陀。事情起因是賓耆迦的哥哥,跟隨佛陀出家去了。認定自己已經失去哥哥的賓耆迦,有如失去理智般,盡其所能的將怒氣發洩在佛陀身上。佛陀耐著性子聽著,直到他結束謾罵之後,才開口詢問他說:「婆羅門啊!你有沒有在家裏招待親友用餐的經驗呢?」雖然婆羅門很好奇為何佛陀有此一問,但還是老實回答道:「當然有啊!」佛陀接著又問:「那當你熱情的準備了一桌的食物, 準備招待親友,但親友們卻原封不動,沒有享用,那最終食物會歸屬於誰呢?」婆羅門直截了當回答說:「我是主人,食物當然是屬於我自己了!」

以上的對答,不難看出佛陀引用了食物作為例子,若對人做出無理取鬧的行為,發洩 自己內心的不滿,就好比請人用餐,客人不吃你所「精心設計」的菜單,滿桌菜肴都將返歸自己,而自己就「無端端」的「反主為客」,受用自己所準備的餐點。經文緊接著陳述的是,婆羅門還在為「接受與給予」據理力爭,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親友有沒 有動筷,他已經給予了,也就代表對方已經接受,他絕對不是在唱「獨角戲」。接著,佛陀以自己作了個比喻,他說:「比如說你剛才對我的指責,而我默不作聲,沒有回應也沒有反駁你;假若你打我,我沒還手,這兩種就是屬於單方面的給予,而沒有被「接受」。但若以打報打,以罵報罵,這就是「還擊」,這才可說有「給予」同時也有「接受」。

上文中,值得我們審思的是,我們常常以為用自己的行為動作,外加惡言批評謾罵,理所當然就必當被對方接受,但事實上卻原來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往往以為自己先發制人,搶了先機,卻原來是無端端「反主為客」。享用自己烹調的美食而不自知,這就好像自己寄出一封信,收信人不簽收,信件轉了一圈,還是回到自己手上。

毋庸置疑,未得傷人先傷己。發火動怒,身心先受煎迫的,首當其衝的必是自己,實在是一件划不來的傻事。多一分的耐性,少一分的紛爭,為自己及他人,締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生活環境,將戾氣化為祥和,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