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受用「祭品」?

在生前廣做布施的人,尤其對象是以乞食為生的修行人或貧困人士,當他往生後,不管到哪一道,生活與物質都比沒有布施的人更加優渥(圖:網上圖片)。
在生前廣做布施的人,尤其對象是以乞食為生的修行人或貧困人士,當他往生後,不管到哪一道,生活與物質都比沒有布施的人更加優渥(圖:網上圖片)。

清明節是中國文化傳統,是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節日。紀念亡者,是一種美德,同時也是一家團聚,細說從前的聚餐好時光。

在這個傳統風俗文化裏,當然少不了祭品來祭拜先人。後代有些儘管手頭拮据,也想讓親友飽餐一頓,痛快乾杯,除此之外,也能隨心所欲盡情使用「元寶蠟燭」又或「金銀衣紙」在他方世界,盡情揮霍。爾後,也就是一貫模式,生者往往會大快朵頤就地解決祭品。但,不同種類的「祭品」,真的能被亡者「受用」嗎?筆者試著從《雜阿含經》(1041 經)與讀者一同窺探,誰來受用現代之五花八門的「祭品」?

故事起源於有位婆羅門,到佛陀的住所詢問佛陀說,當他在遵循了他們婆羅門的傳統教法,對於剛往生的親友,舉行祭拜布施,而他對於這種流傳下來的祭拜方法存有疑問,不知他的親友能受用到他所布施的祭品嗎?佛陀明確指出,這要從「相應」或「不相應」的種類來說。

四道眾生——人、天、地獄及畜生世界裏的眾生,它們都將各自由它們的世界裏,依著該世界裏的食物而活命,而以上這四道眾生,可以被列為「不相應」的四類,如果你的親友,剛好往生至以上的任何一道,是不能受用到你所祭拜的祭品。而唯有在餓鬼道的眾生,是屬於「相應」的一類,除了能受用自身道中的食物之外,同時也能受用到你所祭拜的食物。

婆羅門從最初的關切自己剛往生的親戚,到後來卻似乎偏向於,不想自己的祭品落得一場空。所以接二連三追問佛陀,誰能受用他的祭品?佛陀察覺到婆羅門的憂慮,除了再三點出,只有餓鬼道的親友能受用之外,也明言其實真正的布施,應該是生前各自所種下的布施,才是重要的。在生前廣做布施的人,尤其對象是以乞食為生的修行人或貧困人士,當他往生後,不管到哪一道,生活與物質都比沒有布施的人更加優渥。

以上故事,讓我們重新思惟,我們一貫對先亡的祭拜,目的及意義在哪裏?尤其是當我們清楚了解,原來祭品也就只有食物,還必須與餓鬼道畫一等線,其餘現代人慣用的祭品——金銀衣紙、元寶蠟燭的大量的焚化,只因「根深蒂固」的風俗,這種所作所為,除了能為紙紮鋪制造無限商機之外,其餘的就只剩為這個世界,製造更加多的二氧化氮,使得空氣污染指數不斷飆升,而對於亡者來說,卻是於事無補,得個「吉」。

其次,經中言地獄、餓鬼及畜生乃三惡道是也,只有造了十惡之人,才會到這三處報到,如果後人選擇以肉類來當成祭品祭拜的話,不但不會為先人積功累德,實是在為他們的罪業添上一筆,無疑是雪上加霜,他們要離開三惡道就更加無望了。最後,我們何不將希望寄託在自己身上。生前多累積布施功德,死後能受用自己生前的耕耘,也不用後人常有種「你在餓鬼道等著我的祭品」,這畢竟不是很好的「授記」,讓我們開始規劃好自己的以後,不依賴他人。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