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依據帕特愛情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男女相吸期(attractiveness)。
哈維爾克德里克斯(Harville Hendrix)創立意象關係治療(Imago Relationship Therapy),他指出意象(Imago)是在童年經驗中形成,意象的內容是每個人兒童時期未滿足的需要,那是未完的事(Unfinished Business),仍然在人的心靈等待完成,心靈需要給它一個結局。於是,人長到成年,不自覺地尋找愛人去填補欠缺。情路上的愛情顛狂,正是潛意識推動的追尋;欠缺意像當中包括生我育我爸媽的好與壞,這常常是爸媽無意中製造的成長缺憾,最引人的愛情對象往往是潛意識意象的化身。
吸引後迷戀
人追逐具有吸引力的對象,若追求成功,愛情便進展到第二階段:「迷戀期」(infatuation),或稱「癡情期」。《仲夏夜之夢》中這樣說:
「情人和瘋子們都富於紛亂的思想和成形的幻覺,他們所理會到的永遠不是冷靜的理智所能充份了解。」
迷戀等同理智的崩潰或不良運作,多精明的人在愛情跟前常常會露出蠢相。迷戀期那種蠢,甚至不是心智的自主活動,而是非自主的頭腦化學物反應。當愛人盯著另一方,他們的頭腦釋出產生興奮作用的化學物;當愛人不在眼前,失落感如毒品上癮,只有緊緊追逐愛人,並得到身體上的相近,那種失落才會遠去,取而代之是沒了時間感的沉迷。
由濃轉淡
但這種迷戀的高脹,屬於大自然鼓勵青年男女互相追求的生物設置,大自然著眼生物的開枝散葉、代代相傳,並不介懷愛情高峰後個體的感覺,於是興奮感隨日子散去。根據帕特所言,迷戀感常常在戀愛六個月後逐見淡薄,愛情分手也許不過是大自然的設置。當淡薄感來到男女中間,不少人痛哭流淚,因為這總被理解成愛情的消逝──沒有牽腸掛肚,沒有徹夜難眠,沒有爭風呷醋,毫不激動──但這正是暖流愛情的開始,另一個時機的到臨!
深層聯繫
愛情的第三個階段是「暖流期」(Attachment)。暖流愛情的根源是依附關係,從人類第一天來到世上,我們便必得依附另一個人,那是母親、父親,或任何一個關愛的照顧者,他們給吃、給暖,於是小人類開始學習人生最重要一課:信賴他人還是懷疑不安,這是日後所有愛情與關係的藍圖和烙印。小人類感受有人知道他的需要、他的困難、他的不安、他的恐懼,並適時穩定地給予幫忙。
我總愛說一句話:母親是人的第一個戀愛對象。溫暖的母親讓人相信世界溫暖,冷漠的母親給世界鋪上一層霜。家庭溫暖,人的心靈永遠有一個退處,既是實體的,也是意識的,進可攻,退可守,心靈便安靜平和,並有可能發展出強大的創新潛能。
不完美是實情
愛情熱戀過後,情人得學懂閱讀另一方的需要,同時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要。情人不是萬能俠,不可能每一刻鐘都體貼對方,讓對方感覺安寧,但只要樂意善待,暖流愛情中只需要另一個人有時能夠滿足部份需要,那便夠好,心靈便得以安頓了。對,就是這樣,細水長流的戀愛是一方「有時可以滿足另一方部份的需要」(sometimes and partially),這便夠好了。著名精神科醫師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說的「夠好的養育」(good enough parenting),也著重關於「夠好」的概念;人類的親情、愛情缺憾多著,並不完美,但夠好,便可以了。人的心靈可以盛載失望、失落,人生有苦,佛家早說明了。
欣賞沉澱
愛並不讓人完美,它只讓人變得敏感,當愛人不快樂,自己也是加倍的憂戚,總想做點甚麼去舒緩對方的痛。愛的本質不是浪漫,而是勇氣,承擔的勇氣,甚至不是承擔情愛當中兩個人的起和跌,而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艱難。渺小的人類無法解決的事情實在太多,當無力無助感到訪人生,須好好待著,不掙扎,不逃避,靜靜正視,堅忍面對,並相信兩個人總比一個人面對好。這種愛情,或許沉悶,但高貴!
愛情的再生
「戀愛總是平靜地意外死亡」,但在細心經營下,情感或可以再生,每一階段的愛情都不同樣子,不斷死去也可以不斷再生;或許天下有情人的腦袋該預視持續的變幻和更生,這當中最難克服的是恐懼,勇敢竟然是愛情的必修課,勇氣就是愛情從一階段進升另一階段的推進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