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佛教得到歐美人士的關注,禪修居功不少。不過,我今年去台灣打了兩次話頭禪,卻嗅到話頭禪被現代社會淘汰的危機。
同是禪修,現在可找到的觀念和方法,千奇百怪。很多人都奔波不同道場,不斷摸索,想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法門。
據聞曾有一班法師到法鼓山參加本是頗長日子的話頭禪禪修營,豈料不夠一個星期,她們就要求集體離營。原來她們剛參加了南傳的內觀禪七,在那裏只需三、四天,她們便體會到身心上不同的反應,法喜充滿;相對而言,在話頭禪禪修營那幾天,她們既迷惑又沮喪,不單不能掌握如何運用無意義的話頭,身心也一日比一日浮躁。
以上並非偶而發生的例子,反而十分普遍。由報名的人數及踴躍情況,可見台灣信眾多選默照或念佛,少選話頭。果醒法師更表示多了人轉去學南傳禪修,連默照也放棄了,因為南傳禪修對禪修不同的階段,都有較詳細的介紹,很多人覺得有所依循或比照,不但心安,而且越學越興奮。
其實,香港亦有類似的情況。筆者曾參加多次南傳禪修營,也發覺不少學員對禪相十分著緊,每次大堂分享,都激動地描述自己身心神奇的經歷。相對而言,漢傳禪修不重過程,以開悟為終極目標,對慣性追求短時間就有效益的城市人,吸引力不高。學員在禪修營後,要在生活中延續運用話頭禪,相對默照禪來說,較為不方便。另外,上班族不易調動假期去專心禪修,練習既少了,成效亦不顯著,就更少動力去修行。禪修營期間,法師曾很不客氣地指出我們進展緩慢或有退心,關鍵在於:「你們不知為何要開悟!」
聖嚴師父多次強調修行需具「菩提心」及「出離心」,前者是慈悲,後者是智慧,兩者是不能分開的。禪修者需發願及迴向,因那「才是能使我們更加精進修行的一種力量。」[1]
「『願』一定是不為自我,只為眾生,沒有特定的一個目標,只有無限的方向,並且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否則,如果有一定的小目標,是為了自己想要達成的心願,這不是出離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沒有特定的目標,但是有特定的方向,雖然有方向和原則,卻沒有特定的對象,因為其中有著出離心。」[2]
聽說話頭禪在中國大陸反而還算受到重視,主要因為幾間名寺只用話頭禪,大眾慕名參加。其實,如能再次出現像當年大慧宗杲用話頭使得十八個人在一夜之間開悟的事跡,相信會是最有效的宣傳。願多位法師及在家信眾早日開悟,拯救大眾對話頭禪的信心!
[1]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台北,法鼓文化) 頁218。
[2]同書,頁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