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香港大學聽講座,在互動環節,其中一位講者和觀眾分享夫妻相處之道。她指出自己在生活上講究規律,但是她的丈夫卻很隨意,所以生活上常和丈夫產生不協調的情況。
其中一個例子:她愛將牙膏放在洗手間梳洗台的右邊,但丈夫往往放在左邊。她為了遷就他,就勉為其難也放在左邊。豈料,第二天他卻又放在右手邊,令她有點抓狂!她的丈夫也是講者,補充說:「我有朋友就因擺放牙膏或牙擦的位置有分歧而離婚呢!」
這例子反映了人常常受到固有的概念而影響,個人原則可能是一種製造煩惱的執著。
生活上還有很多例子說明世事難分對錯,有些更出人意料之外。
我們參觀正開始進行保育的法定古蹟時,當地主管指出那些典雅的玻璃窗有些部分曾因破損而又找不到原色玻璃替換。現在要保育,資源多了,卻未能確定要回復最初的模樣,抑或是保留那不完美的代替品以顯示歷史的變遷?
就像法國羅浮宮的愛神維納斯的雕像。出土時的維納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襟,左上臂伸過頭,握着一隻蘋果。現在大家都已接受了她斷臂的形象,如果將她恢復原形,大家一定不太習慣,甚至抗拒。
金庸武俠小說也有類似的故事。《倚天屠龍記》男主角張無忌少年時曾被金花婆婆捉過,她的徒弟殷離永遠忘不了當時掙扎而咬傷她手的張無忌。即使許多年後,她重遇長大了的他,就算他多次表白,她卻一直不能接受,繼續要去追尋她心目中那小時候的張無忌,教人覺得可笑又可憐!
我也想起當年在外國和一班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聚餐。忽然見到窗外天空好像落下白茫茫的東西,我很自然地告訴大家:「下雪了!」一位日本朋友看清楚後,立刻矯正:「 這不是雪,只是霜。」
如何可避免因慣性慨念而錯判形勢?禪修的理論和練習相信可幫助不少。
由於筆者年尾會去參加話頭禪七,最近開始翻閱有關的書籍及加多了練習。看到「話頭禪」對「話頭」的定義,覺得可助我們較冷靜地覺察世間事物。
虚雲老和尚指示說出的話已是話尾,「話頭」是指「在尚未有這一句話之前是什麼?也就是說,參話頭目的,是要知道在尚未有語言文字可以表達之前,那是什麽?而不是要去解釋這個話頭。[…]此即不可思議。」[1]
明海法師在其著作《無門關夜話》解釋參話頭就是「(以話頭)生起疑情,也是要把所有的邏輯推理,把你所掌握的佛學知識全部放下,讓我們的識心、分別心、落在二元對立的心的活動歇下來。」[2]
筆者的理解:話是文字,文字代表概念。我們對世界人、事或物,都用概念來表示。話頭是指未將人、事或物標籤為文字前,我們如何去認識或加以標籤。如能細心留意,才可真正見到那人或物的特質,也就是真正面目。
甚麽令我們懂得和外界連结?識是甚麽?如何覺察它的運作?
想想你見到一張椅子,為何你會說它是椅子?
(待續)
[1]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台北:法鼓文化 (初版)) 頁23-24
[2]釋明海:無門關夜話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頁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