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法華玄義》的判教思想,並通過智者大師判教的原則,嘗試探討其意義和價值(中)

(續上期)


天台宗判教以五時與八教來分判佛陀教導眾生之方式。上文說了五時說,今次就談八教。

1.3) 八教: 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

八教從形式與內容兩方面可分為兩大類: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化儀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化法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程度而設的教化範圍。」[1] 「八教者,一頓、二漸、三秘密、四不定,名為化儀四教,如世藥方;五三藏、六通、七別、八圓,名為化法四教,如世藥味。」

1.3.1 化儀四教

化儀四教分別是「頓」、「漸」、「秘密」和「不定」。

《法華玄義》云:「如來於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機、若時、若處,三密、四門無妨無礙,此座說頓,十方說漸,說不定;頓座不聞十方,十方不聞頓座,或十方說頓,說不定,此座說漸;各各不相知聞。於此是顯,於彼是密。或為一人說頓,或為多人說漸,說不定;或為一人說漸,為多人說頓,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或一座默,十方說;十方默,一座說;或俱默俱說;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雖復如此,未盡如來於法自在之力,但可智知,不可言辨。」

頓,指《華嚴經》所說不歷階次,頓至佛位之教義,由化儀上而言,稱為頓教。漸,指《阿含經》、《般若經》、《方等經》等教義,須依次漸修,故稱漸教。秘密,指「同聽異聞,互不相知」,佛說的法雖然一樣,但聽講的人「同聞異解」,假如同聞異解而各不相知,就叫做秘密。[2] 不定,指「同聽異聞,彼彼相知」,而各有不同之理解,稱為不定教。[3]

智顗將頓和漸兩大法門作為佛五時說教的方法。第一華嚴時的特色是「頓」,第二鹿苑時的特色是「漸」,第三方廣時是「頓漸並陳」,第四般若時是「頓漸相資」,第五法華涅槃時是「頓漸泯合」。[4]

1.3.2 化法四教

佛陀在五個時段的說法內容可以總結為四種,即藏、通、別和圓教。此四教義是智顗所創,被智顗用來貫穿在整個《法華玄義》的詮釋中,是將教和行統一起來的最重要的理論。[5]

慧文、慧思認為佛說法的位次有「通」(通三乘) 、「別」(大別於小)、「圓」(圓滿)、「藏」則指小乘, 因為《智論》批評小乘只懂三藏;用四教配合諸經,「藏教」是小乘的阿含(經律論), 「通教」是三乘相通的, 如《般若》等,「別教」是指《維摩》,「圓教」是指《華嚴》、《涅槃》和《法華》, 而只有天台本宗所崇奉的《法華》才是純圓。[6]

下次會講述智顗在《法華玄義》判教的原則。

(待續)


[1]聖嚴法師 :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第49頁。

[2]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第264頁。

[3]參考佛光大辭典

[4]參考沈海燕:《法華玄義》的成就 (正觀雜誌第四十六期/2008年9月25日,95 至96頁)

[5]同上

[6]參考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第264頁; 而聖嚴法師則在《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第155頁) 認為「天台宗依據《法華經》的〈安樂行品〉所說「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以及《大智度論》的大乘無三藏之說,即以三藏為小乘教。」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