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根據華嚴金師子章的「六相」、「十玄」說明事事無礙法界的思想(下)

續上期

「十玄無礙」的觀法

根據《金獅子章光顯鈔》,「十玄」是略名,全名是「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總共有十義門,以顯十十無盡義[1],而此法門是依據「六相圓融」的教門而立說的。《華嚴經》用「海印三昧」[2]來描繪佛的境界,「形容世界上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像海水一樣地被顯現出來,一滴海水具百川之味,因而一切事物就其關係來說都是『無盡圓融』,成了一種範圍無限廣大而又互相包容,互相而無個別區分的大法界。」[3]

初祖杜順講述,智儼所撰的《華嚴一乘十玄門》,就如來海印三昧之所現而立十門,發揮其玄旨。此十門各具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十義,總成百門,以顯示重重無盡之義。為法藏的《探玄記》、《華嚴教義章》等闡發十玄所據。[4]

法藏的十玄說和以上智儼的十玄說不是完全相同,分別稱為「新十玄」和「古十玄」。「法藏的十玄說幾經變動,最早是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的說法,後在《華嚴金獅子章》中改變了次序,最後在《華嚴探玄記》中又對十玄的三門[5]作了名稱的改動。」[6]

法藏大師在「金獅子章」第七章中說到十玄門,次序[7]分別改成 「同時具足相應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祕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迴轉善成門」。以下將逐一介紹:

同時具足相應門

「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 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金和師子六根同時因緣起而成立,在時間和空間上本體和現象互相適應,沒有前後次序,相即相入,悉皆具足。〈妙嚴品〉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大疏云:「如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此門表述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以下九門是此門的別相。李世傑在《華嚴哲學要義》稱之為「全體性原理」;湯一介則指此門表現之哲學意義:「一切事物都是此真心全體之顯現,用不離體,即體即用,[⋯…]當為說明『體用互相依存之統一』也。」[8]

諸藏純雜具德門

《金獅子章》第二門說﹕「若師子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以獅子的眼和耳(五根之一)為例,雖然只屬其中一部分現象,各根同時收盡整個獅子相, 可說是整個本體(獅子)之表現。類解[9]以入一三昧的菩薩修六度為例,其俱時成就無量無邊諸餘行德,每種行德,各有差別,所以「名為雜耳」; 不過,種種行德,都是布施,所以「名之為純」。 「即教義章云:『純雜自在,無不具足,名圓滿藏』。」湯一介指此門哲學內涵是說明「現象的同一性與差別性的統一」,這就是「事事無礙」說的。

類解:「此名依至相立,賢首新立廣陜自在無礙門故。」後來法藏將此門改名,以「廣」「陜」代替「純」「雜」,突出現象的緣起無常的特色。

一多相容不同門

《金獅子章》第三門說﹕「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一」指金體,喻理;「多」指師子相,喻事。金體和師子相互相容納,沒有妨礙。不過,事和理「各住自位」,「二雖互容,性相各別」,各有其不同相應的地位。湯一介指此門說明了「統一性與多樣性之統一」。

諸法相即自在門

《金獅子章》第四門說﹕「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師子盡。一一徹遍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門指出獅子每一部分 (包括五根和每一根毛)都以金體而收攝整隻獅子相,強調部分雖各有別,但是其重要性不以數目多寡而增減,每一部分都「自在成立,無障無礙」,顯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的現象。湯一介指「任何事物(如金獅子)都有多重屬性(如其眼、耳或毛),這多重屬性都是此事物之屬性,屬性雖有差別但同為此事物之屬性,就構成此事物說是相即而又自在的,從而得出「差別性與多重性的統一」的觀點」。

方立天認為 「前一門著重講本體與現象的相容和不同的關係,而[此門]則著重講現象與現象之間的相即而又相異的關係」。景雅[10]注釋此門則著重「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更引經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大大擴展了「諸根諸毛,各攝全體」和「一即是多,多即一」,部分即可見整體的思想。

祕密隱顯俱成門

《金獅子章》第五門說﹕「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祕密,顯則顯著,名祕密隱顯俱成門。」

觀察金獅子時,如果只留意獅子形相,會忽略了獅子的金體;如果只留意金體,則會忽略了獅子的形相;還有如果同時留意獅子的形相和金體時,則顯現和隱沒兩情況都會出現。法藏分別以「顯」和「隱」稱「留意」和「不留意」下兩種情況。

慧庶法師認為:「『俱成』是講隱顯是同時成就的,[⋯…]所以是俱成。祕密的意思是[⋯…]見顯不見隱,見隱不見顯,隱顯彼此不相知。雖然不相知不相見,成就隱的時候,顯也會成就。因為隱跟顯同時俱成,因此叫作『祕密隱顯俱成門』。」[11]

湯一介指此門談到「現象與本體既有排他性,又有共存性,而排他性與共存性可同時存在,這樣就構成(現象與本體)的排他性與共存性的統一」。

微細相容安立門

《金獅子章》第六門說﹕「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門提出了我們和事物相應時,每每有二分的看法:如「隱顯」(第五門)、「一多」(第三門)、「純雜」(第二門)、「有力無力」、「此彼」(第四門),將理和事分開了,未能如佛超越分別心的慧眼。不過,在華嚴法界,則「不礙安立,微細成辦」。 教義章云: 「猶如束箭,齊頭顯現」;經云:「一塵中有無量剎,剎復為塵說更難」;大疏云:「如琉璃瓶,盛多芥子」。表示本體和現象可一起顯現,互相容納,就算極微細的事物,也能包容其他一切。

湯一介指「此門是把上述各門作一總括,再進一步說明本體(理)與現象(事)可以一齊呈現,都可以互相包容(就理事無礙方面說);由於一切現象都是本體之呈現,故就現象方面說最微細的事物(事)也可以呈現其他一切事物(這是就事事無礙方面說的)。」

因陀羅網境界門

《金獅子章》第七門說﹕「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因陀羅網」是帝釋天宮殿所懸掛之珠網,網上的珠各現一切之影,而珠影又現其他一切珠影,重重互映,無窮無盡。[12]此門將金獅子的眼耳和四肢關節形容如可以互相映照的「因陀羅網」上的珠網,主要想說每一事物(師子眼耳支節和一一毛處)都包含其本體(金師子),而事物之間又互相包容,還包容其包含的一切,如是重重無盡,又融成一體。

湯一介稱這是哲學的意義上所謂「現象與現象的相對性與互融性的統一」。

雖然解釋此門時用「網珠」或用「鏡子」[13]作喻,但是不可只停留在「相狀」,這門的重點是事物的一切,包括體和相等,都是互相包含,有無窮無盡的關係,那才是所謂「因陀羅網」的境界。

託事顯法生解門

《金獅子章》第八門說﹕「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法藏將有生滅變化的「師子」代表「無明」,「金體」代表不生不滅的「真性」。兩者合一,成了「金師子」,代表了「阿賴識」。這裏的「阿賴識」,不同唯識宗那種,而是如來藏。類解:「理事即真妄。論云:真妄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覺即令生真性正解,不覺即令生無明正解。」法藏根據大乘起信論的思想,以「生滅門」和「真如門」看待阿賴耶識,此識有覺和不覺兩方面。覺即可正確了解真性,反之,則只是無明。

正如大疏云:「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此門的重點是說世間事物雖是生滅虛妄,但是不動真如,卻能借託與它非一非異的事物,令人悟解,只看眾生是否能覺而已。

十世隔法異成門

《金獅子章》第九門說﹕「師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門以因緣和合而起的「師子」為喻,從時間性指出一切世間事物,都受到九世的約束: 每一剎那,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每一際又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但是,正如通玄論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它們之間「融通無礙,同為一念」,亦證事事無礙法界。

唯心迴轉善成門

《金獅子章》第十門說﹕「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迴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此門回應上一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強調了心的功能和重要性。無論是本體(金)或現象(師子),各無自性,都由心所迴轉出來,建立事(師子相)或理(金體)。正如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湯一介指此門與前「同時具足相應門」所引之《華嚴經義海百門》首尾相呼應。一切現象界之事物或隱或現,或一或多等等,皆在心之一念中生滅,均無自性,故為「非存在」,雖現象界之事物無有自性,但由「理事無礙」上說,現象(象)乃為本體(理)之呈現,故亦非「非存在」,「非非存在」者即「存在」也。「存在」與「非存在」既具有差別性,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又具有同一性,說理說事,有成有立,而此均隨心回轉「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14]

法觀後來改此門為「主伴圓明具德門」,相信恐怕眾生執「心」為一切根源,「不能隨舉一法即一切法之疑障。謂於諸法中,隨舉一法為主,其餘之法則為伴,周帀圍繞,為唱為隨,主伴依持而無有障礙,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15]這才更顯圓融的境界。

學者看「十玄」和事事無礙法界的關係

方立天以十玄說的目的出發,認為:「十玄是一種所謂觀察事物、求得真理的法門,即達到對現象與現象、現象與本體、心與萬物圓融無礙的悟解,完全領會宇宙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教義。具有十玄的觀法,就是進入成佛的境界。」「法藏宣揚十玄說的目的是要說明佛法是一個整體,佛教各種法門是互相會通、圓融自在的;要論證一切眾生來具足一切理性和功德,不必假於修成,而能隨緣顯現十玄無盡的境界。也就是說佛和眾生只是迷悟的不同,一旦具有十玄無心緣起的悟解觀法,眾生也就成為佛。」[16]

湯一介則從哲學層面入手,指出「十玄」,可注意者有:第一、一概念必有其相對應之概念而立,如有「體」必有「用」,有「統一性」必有「多樣性」,有「排他性」必有「共存性」等等﹔第二、所有成對之概念均為互補性之概念,故在法藏思想體系中必然表現為相對之概念之統一,從表面上看「同一性」與「差別性」是一對相對應之矛盾概念,但正因為它們是相對應之矛盾概念才有不可相離之互補性﹔第三、法藏之「十玄門」只是舉出十個方面的相對應的概念的相關性,但並不是說只有這十個方面的相對應的概念有相關性,而是說任何一概念都有其相應之概念,這一對相對應之概念必是相互成立、互補的,這樣才構成一圓融無礙之圖景。[17]

總結

法藏宣揚華嚴宗事事無礙法界的思想,由於以下兩個情況,容易引起世俗的猜疑:

一、《華嚴經》表現的境界,是佛陀大覺的境界,而那一多相即的事事無礙法界更是此妙有境界之極致,並非我們凡夫所能認知的,所以難於驗證。

二、法藏和唐朝君主的關係密切,得到皇室大力的支持。因此某些學者認為「法藏金獅子章宣揚宇宙萬物圓融無礙,就是為了調和唐代封建社會的統治階段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進而維護現實的封建統治」。[18]

不過,無可否認法藏的說法是以佛教緣起為基礎,強調事物無自性,才可事事無礙。他在金獅子章的宗教唯心思想,湯一介認為那是配合了中國化的思維方式:「本體必須由現象來呈現,現象與現象之間因均為本體之呈現而互相呈現,則可以不必於現象界之外求超現象的世界,不必離現象以求本體,不必於個別外求一般,這樣就打通了眾生界與佛世界、現象與本體、個別與一般之間的隔絕,而達到一種『圓融無礙』的地步」。[19]

金獅子章最突出的宗教表現為「縮短佛境與現世、佛與眾生的距離」[20],不單使佛教中國化,影響了禪宗,亦對以後的宋明理學家們有重大的啟發。

延伸閱讀

因陀羅網的境界

參考資料

方立天(1992):《華嚴金師子章校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呂澂(2003):《中國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

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台北:佛教出版社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印順導師(2003):《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

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2007):《大乘起信論新釋》。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圓照法師:〈華嚴法界圓融之探討〉

法音法師:〈智儼的緣起思想-以《搜玄記》對「現前地」的詮釋為中心〉

釋性覺:〈海印三昧思想初探〉

寬濟法師:〈華嚴金獅子章講義〉

湯一介(1995):〈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下輯),第 811-820頁。

華嚴一乘「十玄門」修學記 第四十九次修學


[1] 《金獅子章光顯鈔》:「十玄者,略名也。具名十玄起無礙法門義,總有十義門,以顯無盡。」

[2] 詳解可參考性覺法師:《海印三昧思想初探》第3頁

[3]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第296頁

[4] 根據法音法師:〈智儼的緣起思想——以《搜玄記》對「現前地」的詮釋為中心〉第8頁

[5] 根據圓照法師:《華嚴法界圓融之探討》第13頁,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第93頁的說法,只有二門名稱有異,經過修改之二門:

一、「古十玄」之「諸藏純雜具德門」改為「新十玄」之「廣狹自在無礙門」。

二、「古十玄」之「唯心迴轉善成門」改為「新十玄」之「主伴圓明具德門」。

  第五門又稱「隱密顯了俱成門」,於本文則依五教章及清涼玄談作「秘密隱顯俱成門」。

[6] 根據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第19-20頁

[7] 根據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第65頁,此十門的順序, [依承遷註本],除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外, 其他和淨源的《金師子章雲間類解》本都不相同。

[8] 湯一介:《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餘文所引湯氏的說法,皆同此出處。

[9]「類解」:「眼即耳等,皆雜也。如菩薩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無量無邊諸餘行德,俱時成就,故名為雜耳,非眼等皆純也。又入一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名之為純。即教義章云:『純雜自在,無不具足,名圓滿藏』。」

[10] 本文所引景雅文章是指其《金獅子章勘文》,簡稱「勘文」。

[11] 引自華嚴一乘「十玄門」修學記 第四十九次修學

[12] 參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13] 根據宋高僧傳法藏傳記載,法藏取鑑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學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 (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第98頁)

[14] 湯一介:《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15]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五教章卷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

[16] 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第67頁

[17] 湯一介:《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18] 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第30頁

[19] 湯一介:《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20] 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第29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