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言
《華嚴金師子章》是唐代法藏法師為武則天宣講華嚴義理的紀錄整理稿。法師藉鎮殿金師子為喻,闡明華嚴思想的基本綱要。本文試根據章中重點「六相」和「十玄」,說明華嚴宗事事無礙法界的思想。
《華嚴金師子章》全文共分十段,一如喜好用「十」數來論述佛教教義和各種問題的華嚴宗哲學特點,亦包含了法師讚嘆其派別教義圓滿無盡的用意[1]。第七和第八兩段統括闡明「十玄」和「六相」,簡要地分述了「十玄無礙」和「六相圓融」的觀法,闡明了無盡緣起的內容。「十玄」之思想來自杜順,至於「六相」則由智儼首說六相圓融,而後由法藏、澄觀集大成發揮弘揚。
二、「六相圓融」的觀法
「六相」說源於地論師解釋《華嚴經.十地品》的十地經論,以六相作為一種法門來說明經文每一種十句的關係,並對每一種十句內容的格式加以理解。二祖智儼體會華嚴法界緣起的相貌也是如此,可用來解釋一切緣起的現象,但他僅將六相用於「一乘」和「三乘」之理上而已,理論簡略,直到法藏法師聯想和推論現象和現象之間由六相而形成的錯綜複雜關係, 加以引申發揮, 才發展出「六相圓融」的論說[2]。
法師在《金師子章》的第八段說到,謂師子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相,共成一緣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共會是成相,諸緣各住自位是壞相。根據承遷的註釋:「(為了)顯法界中無孤單法,(法藏)隨舉一法,具此六相緣起,奪無成各無自性,一一相中含無盡相,一一法中具無盡法也。」這是應用金師子為譬喻,來解說「六相圓融」義。六相分別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和「壞相」;又根據「體、相、用」[3], 可分為三對討論:
「體」是「總相」和「別相」
「相」是「同相」和「異相」
「用」是「成相」和「壞相」
(一)「總相」和「別相」的關係
《金師子章》的第一段說出「師子」是緣起的事物,「金」雖是真如本體,但無自性,隨緣而成「金師子」相。「謂師子是總相」指師子代表了這眾緣和合的事物。緣起是佛教的基本思想,為大、小乘所依。隨著佛教的發展,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有變化,由最初重分析人生痛苦原因的「業感緣起」,發展出著重解釋世界事物的產生,如華嚴宗緣起說,它的特色在宣說世間的現象彼此圓融無礙的關係。法藏法師不只說「全體」的「總相」,亦提出構成「全體」的「部分」事物——「別相」。「別相」以「師子」的五根為喻:眼、耳、鼻、舌、身。正如頌云:「一即具多,為總相……多即非一,名別相。」[4]「師子」並非獨立的事物,而是由多種「別相」所組成。
(二)「同相」和「異相」的關係
「總相」和「別相」除了有「全體」和「部分」的關係,它們有一相同的地方:因為「共成一緣起」,才能夠具有這種「部分」組合為「全體」關係。但是五根各不相同,每一部分跟其餘部分之間的差異,名為「異相」。法藏法師於《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說:「同相者,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總故;異相者,多義相望各各異故。」
(三)「成相」和「壞相」的關係
「師子」的出現與否,要看因和緣。因指「師子」的五根,就算這五根可組成「師子」,那還只是有必需的條件,如果緣不足,總不能成事。若是因緣具足,「諸根共會」,才是「成相」,否則,「諸緣各住自位」,只是「壞相」。正如頌云:「成相者,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壞相者,諸義自住自法不移動故。」[5]湯一介認為這一組關係討論「現實性」與「可能性」的問題。此物與此物之因素互相成就,才有現實的此物,此謂「成相」。各種能構成彼物之「因素」,如果它們還不是構成彼物之充足條件,那麼既無彼物,亦無彼物之「因素」,它們不能互相成就,因此不可能有現實之彼物和彼物之「因素」,但仍不失有成為彼物和彼物之「因素」的可能性,此謂「壞相」[6]。
(四)「六相圓融」和事事無礙法界的關係
應用「六相」中總別、同異和成壞三對範疇去認識和分析世間事物,可見整體和部分可同時相即相入又自在無礙的關係。法藏法師認為整體和部分是互相依存,若只看到其中一面,都是片面和錯誤。進而指出「一切現象之事物皆具六相,而六相之本身必須互為圓融相即,則法界自然形成一真法界大總相法門體。」[7]
方立天在《華嚴金師子章校釋》認為,「法藏把總相和別相,同相和異相,成相和壞相等同起來,宣傳所謂圓融無礙,即宇宙一切現象大調和、大同一的理論,是不符合客觀世界的實際圖景的。」[8]事實上,法藏法師從沒有表示,那三種範疇所提及的相狀可以相等,只是「一切諸法皆具此六相緣起方成,若不如此則失六義也。」[9]方立天曲解了法藏的看法,亦違反了佛教否定事物可以客觀存在的精神。較為接近法藏法師的思想,可參閱湯一介有關「六相圓融」的說法[10]: 「『圓融』指一法依他法而有意義,相即相融,任何一概念的意義只有在一種關係中才能成立。」「全體」和「個別」不能離開另一方而單獨成立,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論由那一概念作出發點,都可以從各個層次各個視角把所有的概念整合起來,而成為一個相對而成就的概念體系」。寬濟法師在《華嚴金獅子章講義》提出:「在六相中,總、同、成三相表現為無差別性,別、異、壞表現為差別性。任何事物都有差別性與無差別性,而差別與無差別,又是相依不離,互為存在的……兩不相礙」[11]這就是華嚴宗所說的「相相圓融」了。
(待續)
延伸閱讀
[1]法藏:「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
[2]參考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第16頁;圓照法師:《華嚴法界圓融之探討》,第33頁。
[3]根據圓照法師:《華嚴法界圓融之探討》,第32頁
[4]法藏:《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5]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
[6]湯一介:〈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7]圓照法師:〈華嚴法界圓融之探討〉,第34頁。
[8]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釋》,第18頁。
[9]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
[10]湯一介:〈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11]寬濟法師:〈華嚴金獅子章講義〉第6頁。
參考資料
方立天(1992):《華嚴金師子章校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呂澂(2003):《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大千出版社。
李世傑(1990):《華嚴哲學要義》。台北:佛教出版社。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印順導師(2003)《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
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2007)《大乘起信論新釋》。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圓照法師:〈華嚴法界圓融之探討〉,《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三屆畢業論文》
法音法師(2000): 〈智儼的緣起思想——以《搜玄記》對「現前地」的詮釋為中心〉,《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五屆畢業論文》
性覺法師:《海印三昧思想初探》
寬濟法師(2013):〈華嚴金獅子章講義〉
湯一介(1995):〈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下輯》。
華嚴一乘「十玄門 」修學記 第四十九次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