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設法「防毒」

近期,香港越來越多青少年吸毒(或者說是濫用物質substance abuse, 「物質」包括煙草、酒精、藥物、毒品等)事件曝光,研究顯示吸毒往往與其他反社會行為、犯罪行為互為因果。如何預防吸毒遂成為社會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

有關部門資料顯示,二○○四至○八年間,廿一歲以下及以上的青少年吸毒個案激增6至7成。今年一青少年組織訪問了近四百位6至25歲的青少年,嚇然發現當中近3成人曾經吸毒,某些被訪者更是從8歲開始接觸毒品;另有6成4人表示身邊有朋友吸毒;近6 成人認為政府的禁毒宣傳手法死板,作用不大……有些吸毒者為取得金錢購買毒品,從事販毒、盜竊或援交等罪行,引起另一系列社會擔心的問題。

根據多年來的調查,導致青少年吸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數端:

一. 個人心理因素──不堪承受學業、家庭、人際等方面壓力,藉著吸毒減壓或逃避問題;生活苦悶,精神空虛,尋求慰籍及刺激;感到不被重視,希望以吸毒博取他人關注;出於反叛,越常被叫不要吸食,越要吸食。

二. 個人錯誤觀念──藉著吸毒向別人展示自己已經長大、獨立或有膽色、有能力;對毒品感到好奇,認為軟性藥物不是真正毒品故不會上癮,或自信有足夠的能力駕馭毒品;相信吸毒可獲得朋友認同,藉此建立自我角色及團體歸屬;以為吸毒可以減肥、改善外觀。

三. 朋輩因素──模仿吸毒的朋友或受其慫恿吸毒;被拆家利誘吸食免費毒品,成癮後協助販賣以繼續取得毒品。(朋輩是青少年初嚐毒品的最普遍導火線及毒品來源。)

四. 家庭因素──父母離異,或與家人關係欠佳,缺乏關愛;父母不諳管教技巧,甚至本身亦有行為問題。

其中,第二個因素可以說是第一個因素的延伸,因為上述錯誤觀念可以視為由自我認同感不足、自我形象低下等心理問題所促成的;而朋輩、家庭等外在因素,雖非個人所能控制,但若擁有健康的心靈,當可於某程度上抵抗外境,不致於沉淪毒海。事實上,不少吸毒者本身品性並不算壞,只是自身沒有清晰的價值觀、意志不堅,容易受人影響。

上述四種因素又可總括為「不健康的生活」。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包括身理、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完全安舒,甚至能定立人生目標並付諸實踐;美國健康運動之父H.L.Dunn更把「健康」擴大至正面、積極、追求發揮個人潛能的生活態度。一個健康的人應該可以善用若干程度的壓力作為推動力,並以適當方法舒緩過多的壓力;自我形象清晰,人生目標明確,生活充實而有意義;懂得愛人也懂得接受愛;與人為善、擇善而從,擁有良好的人際支援網絡;勇於面對困難,即使無法解難仍能調適自己的思想,坦然接受。這樣自然不會對毒品感興趣。

許多研究都表明傳統、老套的禁毒宣傳並無顯著效果。青少年即使聽過毒品的害處,在生活中百般問題困擾下,還是禁不住染指毒品。一些「唯情導向」(affective-only approaches)或「生活技能訓練」(Life Skills Training Program)之類的預防吸毒計劃便從根本著手,提高青少年的情緒商數(EQ)、自尊(self esteem)、自我管理、社交能力、拒絕損友技巧,目的是增進青少年整體身心健康,從而自然加強其「抗毒」能力。但這些計劃需要長期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實質成效仍有待證明,有學者更批評其沒有針對吸毒問題。如此說來,預防吸毒和預防其他心理問題一樣,不能只用單一策略,而應標本兼治,同時針對當前的吸毒問題及長遠的身心健康下手。

佛法對於促進身心健康有很大的方便善巧,但如何以現代化、年輕化、趣味化的方式演繹出來,卻是一大難題。如前所述,傳統、老套的宣傳是無效的,若教界中人只是單向說教,所說的又是缺乏說服力的老生常談,或者佛教色彩太濃烈,只會引起青少年抗拒。如果佛教要為青少年問題作出更大貢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以佛法的長處為基礎,建構一套應時、對機、嚴謹、科學的青少年工作理論與實務。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