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美國學會理事會會長──余寶琳教授

美國學會理事會 (英文全名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ACLS],以下簡稱理事會)於1919年成立,是由72個國家級學會組成的非牟利私人聯會。作為美國學術界的代表, 理事會致力推廣人文學科以及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如歷史、宗教以及藝術史等,其主要活動包括頒發資助和強化學術團體之間的關係。於2012-13年度,經過嚴謹的評審程序,理事會發放超過1,500萬美元的獎學金以及資助超過320多名美國及其他地區學者。我於八月在維也納出席第十七屆IABS國際佛學會議時,有幸遇見理事會會長余寶琳教授,她欣然接受我的訪問。

余寶琳教授

余寶琳教授是一位研究中國詩詞的著名學者,特別是有關王維的研究,她於2003年開始擔任理事會會長一職。上任前她曾於幾所大學任教,包括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教授及文理學院院長。經已擔任11年會長的她回想:「能為理事會服務是一項殊榮,因為那裏是一個推廣人文學科重要性的國際平台。」

對她而言,理事會的資金有限,但機構的組織力很強,一向以來理事會同事與幾個基金會進行緊密合作,頒發獎學金以及策劃有潛能的項目。例如,2008年經濟衰退後,理事會於翌年開展了為期四學年的博士後計劃,每學年頒發共65名為期兩年的博士後論文獎學金。此外,在魯斯基金會(Lu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理事會目前資助美國學者進行實地的田野考察,以及資助中國與東南亞考古學家於美國參加方法學研討會。理事會每年推行約15個計劃項目,每年均收到超過1000份中央及論文計劃資助的申請書,另外約有2000份有關其他計劃的申請書。余教授補充,以目前的人力及工作量,理事會的運作很有效率。


「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資助計劃」

2013年,美國學會理事會與何鴻毅家族基金開始合作頒發資助,今年度余教授也正式成為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大概三年前,我開始注意到基金會;對於他們支持佛學及中國藝術。印象非常深刻。」余教授向我透露。「慈善事業是個引人勝的世界,很多家族基金會都有機會為學術界帶來影響。2011年,我到香港訪問基金會並查詢他們是否有興趣跟我們合作。」在那段時間,正巧基金會開始了比以往更具抱負的策略規劃工作,包括採納更開放和系統性的評審程序。經過兩年的討論,基金會最終同意與美國學會理事會合作。余教授告訴我:「我們討論如何令這個學術領域獲益,整個過程既有趣亦具成效。」

透過與基金會合作,理事會提供「論文獎學金」(dissertation fellowships)以及「博士後研究獎學金」(post-doctoral fellowships)以支持佛學研究的青年學者,這亦是理事會的首要任務。為了促進協作和加強佛學研究在國際間的跨學科網絡,基金會亦有頒發「合作研究資助」(collaborative research fellowships) 及「訪問學人資助」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ship),使大家分享交流新的思想和觀點。這些競爭性資助有助 佛教在廣泛領域中的理解與詮釋,包括歷史,哲學,考古學,藝術史,人類學,語言學和宗教研究。

兩會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一個佛學研究學者的全球性網絡。余教授興奮地說:「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刺激的目標。

因此,跟大多數理事會的獎學金只限於美國公民申請不一樣,它開放予所有人申請:來自任何地區、於任何地方進行研究的人士均可申請。

余教授坦言,首次的申請具備不少挑戰,雖然反應熱烈,不過各國的習慣、協議,以及期望都不盡相同。這方面令遴選委員會的工作特別困難。「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雖然討論都很具活力,亦十分有趣味,不過也令人筋疲力盡。」


人文科學對社會的價值

在我們結束訪談前,我邀請了余教授分享人文科學對社會有甚麼價值的意見,她毫不猶豫地說:「我相信任何學術領域都是值得追求的,因此,我不認為只有某些領域是有趣的或適合長期研究。無論你最終會做什麼,你在人文學科所學會的將為您帶來益處。」

余教授繼續分享,在美國,僱主對於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和分析性閱讀能力感興趣。多項調查發現,人文學科畢業生均被美國僱主所重視,他們的表現跟接受科學和技術訓練的人同樣表現出色。有趣的是,無論在當代美國或中國社會,對於「人文學科無用論」依然有許多誤解。

「這是絕對不正確的。」她以堅定的語氣跟我說。

「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資助計劃2014-15」

美國學會理事會宣布何鴻毅家族基金第二屆佛學教學及研究的資助額為190萬美元
https://www.acls.org/programs/buddhist-studies/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