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要畏懼 不要恐懼

人生有很多怕,最怕是死,連帶就怕鬼,然後怕老、怕痛、怕苦、怕難、怕失敗、怕別人閒話……,再數下去,還有無數可以列出的怕。

怕本來是生物保護自己的心理機制。因為怕,所以會小心,於是避過了危險,所以怕有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怕”這個字大概是新的,有說是中古才有的。更早的時候沒有“怕”字,用的是“恐”、“懼”、“畏”、“怖”這些字。

如果去查字典,這幾個字可好玩了,像捉迷藏似的,你可能得到:

恐就是懼,懼就是畏,畏就是怖,怖就是恐

真是個文字遊戲。因此強行劃分它們之間的差別,無疑是自討苦吃。可能上古時候,從不同來源、不同族屬吸收差不多意思的字,結果是詞語豐富了,字義內涵卻不免會有重疊的地方。

在“恐”、“懼”、“畏”、“怖”這幾個字裡面,“畏”字有些特別。

“畏”雖然表達害怕的感覺,可它不是在心字部的。查《說文》,說是“惡也。從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似乎先強調了外在的東西,然後才是引起的內心反應。這跟“驚”字有點似,“驚”也是不屬心字部的,它是馬字部,因為它本來的意思是馬的反應。簡體字把“驚”寫成“惊”,從了心字部,變了人心的事。

“畏”字有好的一面,這也是它和恐、懼、怖不同之處。“畏”的好的方面,有心靈上、道德上的意義。

 “畏”的那種怕,不完全是“恐”的那種怕。“畏”和“恐”的分別,可以從比較“畏懼”和“恐懼”看出來。如果作文寫“看恐怖片感到畏懼”,一定被老師改掉。那種害怕是恐懼,恐懼的情緒是驚惶。畏懼不是驚惶,它是面對有威勢的人事,所產生的尊敬或者小心翼翼、膽怯的感情,或者要做一件困難的事的憂心情緒。我們對長輩可以有敬畏之情,那不是因為他們可怖,只是因為他們擁有過於我們的知識和經驗,而使後輩懾於他們的威嚴。

從古以來,“畏”和“威”就有特殊的關係。這兩個字的讀音差不多,意思也有關連,《說文》解釋 “威”,就說是“畏”。畏威懷德,是古代治國的人希望於人民的。《國語》說“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換句現在的話,差不多就是“一手硬一手軟”。令人民畏其威這硬的一手,並不是用白色恐怖去恐嚇人民,因為這裡講的是威儀,也就是管理者有高的管治信譽,所以人民尊敬他、宵小害怕他。中國人講究不怒而威,那是一種莊重、沉穩、有能力的人所透出的尊嚴。

“畏”在上古的經典裡有道德上的角色。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生命中有那麼多可畏的對象,那是對生命慎重的態度。若果不說得那麼玄,那麼舉個現代人能理解的例子:我們對工作兢兢業業,“兢兢業業”這四個字也是一種“畏”的精神,一種戒慎恐懼的態度。恐懼如果出於戒慎,是戰戰兢兢的意思,不是恐怖驚慄的意思。

如果“怕”的機制有進化上的作用,“畏”的心情有道德上的作用,那麼當今之世,“恐”的情緒竟然有了商業上的意義!有個心理學家如是說。當我們視安全為必須和必然,這種心態開拓了一個可以無限擴展的保護安全的行業,因為求安全永遠沒有完善方案,而設計能夠為安全這回事提供的創意和商業可能性,也是無限的。

心理學者提醒我們,回首歷史,每個時代有不同的怕。20世紀冷戰時代,世人怕的是核戰,當時有無數電影、書籍講核戰,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是核子大戰,世界毀滅。蘇聯瓦解後,恐懼並沒有減少。現在我們怕天變,今年已經有日本地震、美國颶風、泰國洪水,今年香港卻整個七八月都沒有颱風。但這十年來,人所製造的更大恐懼是恐怖襲擊和各種反恐安檢。心理學家說,恐懼已經成為一種改變全球的情緒。

那些已經被襲擊幾十年的巴勒斯坦人民呢? 卻沒有人去安頓他們。他們已經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境地了。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世人“畏”,不願意大家“恐”。對生死和生命,固然要畏懼,不要恐懼;其實所謂買股票投資也是啊。再來幾個跌市,每次會有多少不畏死的股民,又作恐慌性抛售呢?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