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被人忽略的淨土經:《般舟三昧經》(一)

(圖:網上圖片)

佛教由釋迦牟尼創立至今,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到密教等,有過千年歷史,其中產生了不同的宗派。特別在中國,出現過八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宗派。分別是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統稱「八宗」。

它們雖然源於釋迦牟尼佛的思想,但因為不同的歷史背景,及依據不同的經典,產生了不同的獨特修持方法。

以淨土宗為例,它以「淨土三經」(有說五經)為所依,分別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而修持方法為一心誦念阿彌陀佛名號,盼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由於這個方法比較簡便,不需要很多教理上的研究,只要專心念佛,致一心不亂,因此非常平而近人,吸引了大量信眾修持。

淨土宗以三經為所依,但在三經出現中國之前,有一部經都是以念阿彌陀佛為主,應該被歸納淨土宗之中,但一向被信眾忽略的,這就是《般舟三昧經》。

當我們提及淨土思想時,很少提及這部經,其實它正是淨土思想的概論,認識它,對淨土思想會有更深的了解,故此,筆者試從四方面來介紹它,盼望引起大家的興趣:一,經題;二,內容;三,修持方法;四,修持方法的好處。

《般舟三昧經》的經題

《般舟三昧經》是最早的淨土宗經典。

首先,我們要知道甚麼叫「三昧」。根據《佛光大辭典》「三昧」是:

「梵語 samādhi 之音譯,巴利語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定、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

即是透過一些方法,讓心無雜念,定於一處,便稱為三昧。一般大眾熟知的方法是打坐、禪修。透過七支坐法,讓心定下來。

但讓心定下來的方法有幾種,打坐只是其一。因為三昧有四種:「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及「非行非坐三昧」。顧名思義,「常坐三昧」以坐為主,便指打坐。而「常行三昧」,以行動為主,便是指「般舟三昧」。

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指出:

「般舟是梵文「pratyutpanna」的音譯,意思是常行或者佛立,所以般舟三昧又叫作佛立三昧:十方諸佛悉在前立三昧,意即十方一切諸佛都站在我們面前接引。」

這種修行方式是,一邊「步行」或「直立」,同時念著「阿彌陀佛」,在七日或九十日間,不能間斷,導致一心不亂,把心平定。從經題已可知,這部經所指出的法門,屬於「常行三昧」。這是與「淨土三經」最大的分別。

《般舟三昧經》是後漢靈帝(公元179年)時被譯出,而《無量壽經》是公元252年,由曹魏康僧鎧譯出;《阿彌陀經》在姚秦弦始三年(公元401年)譯出;《觀無量壽經》在公元424年由劉宋畺良耶舍譯出。可見它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淨土經典。

(待續)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1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林錦江

修淨土的同修可以修「五經一論」或「三經一論」等,也可以參考最早具有淨土思想經典之一的《般舟三昩經》。
今次黃老師給大家交流這一課題,是大家關注淨土信仰者值得細讀的。
東漢末年,有較詳細歷史資料可考的兩位來華名僧是安世高和支婁迦懺。安公傳上座部禪數學,支公傳大乘般若學。支公的譯籍有《般若道行品》、《首楞嚴》、《般舟三昩》等經。《道行品》和《般舟三昩》是竺朔佛帶來交支公翻譯,前者是漢地「般若」思想之始;後者是漢地「淨土信仰」的濫觴,指出從念佛三昩到往生淨土的修持。
感謝黃老師給大家的詳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