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衍傑法師談晚年(過渡篇)──修行融入生活,晚年綻放色彩

安享晚年,簡簡單單的四個字,隨著社會上護老問題頻生,益見行之困難。活在當代的長者,因醫療發展和生活質素提升,驟看是在福中,但五花八門的治療方法、排山倒海的保健資訊,不僅教人無所適從,有時候廣告提出的健康危情,更嚇怕了老人家。同時,晚年總予人孤寂的印象,不少長者自覺無所作為,鬱悶的走完最後一程。

就上述的晚年課題,早前向衍傑法師請益。法師出家前從事醫護工作,有大量看顧長者的經驗。這次,法師從生活出發,分享個人體驗與觀察,指出年老並不可怕,亦非問題,重點在於長者、家人及社會人士如何看待這課題,大家倘能互助互勉,晚霞其實充滿光彩。這裏直接摘錄法師當天的開示,與讀者分享。


以「正知正見」面向「無常」法則

抱持「正知正見」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在學佛的路上需要,還要把「正知正見」放到日常生活中,譬如人家宣稱喝牛奶好,你不要立刻衝去喝,應想想是否對自己真的好。事實上,近年亦出現了不少關於牛奶的問題。

為何要「正」?就是必須明白個人的見解未必是對的,你要依循宇宙存在的法則,才能夠有「正」。若不依循這種存在的法則,某些事情會被視為永遠是對的,那是「常」;像說飲牛奶永遠是對的,便成了常理,是「常」的法則,但現在知道飲牛奶是不行的,這就是「無常」。明白這一點,才能放開心懷,把眼光放遠一點,以客觀、包容的態度去看待事情,給自己多點空間、自由度去消化,理解是真是假,然後處理自己的問題。

「常」的法則,譬如醫治這種病要吃這種藥,但有人患上同樣的病,吃這種藥卻無效,何解?因為死的法則,並非病,而是我們的業;我認為死亡的深層次原因,不在於病,而是業。沒有這個業,就不會在這一刻生起這個病而死亡。老年毛病亦是一樣,為何出現骨質疏鬆,是源於運動不足、不曬太陽、飲食問題等,我覺得不可能單單飲牛奶就能解決。

現代人往往走得極端,認為某件事有益,便全副精力、甚麼都投放進去,但其他方面又怎樣?往後便沒有彈藥,你想發彈亦不行。回到佛法,何謂「中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高不低,剛剛好,這是很有智慧的。散步有益身心,若你走得氣喘吁吁,便要思考:這個運動在這一刻對你是否恰當?好的運動不應該把你拖垮!「中道」實在是「正知正見」,日常生活和佛法是無法脫離的。


老有所用,晚霞多美

老不是一個問題,老可以病,但病可以不苦。在老、病、死的過程中,人對自然生理法則起了嚴重的排斥、恐懼和否定,出現很多負面情緒,把自然的法則,變成很悽慘的狀況。佛陀說「八苦」,我的理解是八種情境,人很容易對這八種情境生起我執,形成負面情緒,出現排斥、厭惡,當下把一個很自然的法則,變成很不滿的狀況;苦就是不滿,不開心,心不穩。我學佛並非因為苦,我看生命是很光明、很快樂的,關鍵在於你怎樣去看整件事。

晚霞真的很漂亮,晚年是黃金歲月,累積了過往那麼多年的人生經驗,就像水彩畫,每天畫一點點,幾十年來是多麼豐富。晚年不是悲年,是彩年,充滿色彩。老人家不要悲觀地看晚年,所謂「食鹽多過你食米」,那些經驗是後輩體驗不到的,身不在其位者是無法了解的,可是,我們常常以自己的位置去批評對方的位置,當去到四、五十歲時,才會明白父母當天說的話很有道理。

在美國大覺蓮社有位沈醒園女士,已經105歲,一位十分和悅的長者,平日會寫詩詞,每天讀經,一年可以誦六百部《金剛經》!還有《法華經》、《般若經》,四年前仍上台表演唱歌跳舞,完全看不出年紀已經這麼大。她的心態特別好,對於飲食,她沒有分別心,不會刻意迴避大家認為「無益」的食物,沒有疑慮擔憂,總之就是開開心心的吃。我們常說感恩她也來不及,她是一個長者的典範。她很有修養,懂得感恩身邊人對她的照顧,常說:「甚麼都沒所謂,樣樣都很好,我只有感恩,別無他求。」


把修行引入晚年生活

把一些修行方法放進老人教育中,我覺得是可以的。父親和我阿嫂有個緣分,那時阿嫂患病,父親嗚嗚的哭,阿嫂說哭對她沒有幫助,倒不如誦經,於是給他《阿彌陀經》,現在他一早一晚,很準時,每天都讀兩本。最近衍陽法師往生了,阿嫂又給他《地藏經》。現在他每天都誦《阿彌陀經》和《地藏經》,他不是佛教徒,雖然不明白內容,但誦經的過程,透過耳根、眼根,心識便得到淨化。不單是佛教,其他宗教的修行亦可以,藉此讓長者的生活豐富一點,生活有所期望,生命得以安穩、淨化。

說修行,生命中應該把握當下與人的相處,對經歷晚年的人尤其重要,不管與兒孫、朋友、大家的相處,無人能估計到可以維持多久。不要認為人老了,就坐在那兒等死,我覺得,可以想想生命中自己曾對不起誰,你可以處理這方面的情緒,若那人仍在世,可以找對方茶聚、傾談一下,即使簡單打個電話亦可以,或者有誰要感恩,何不多道謝一聲。人的相處是很大的藝術,老人可以這樣做。平日我們腦海充塞了很多起起落落的情緒,是是非非,誰對誰錯,這些若處理得到,人就可以輕盈自在。

老人家需要修復好人我之間的關係,修復好情緒,何苦記掛令自己憤怒的事?把憤怒延續一生,沒有必要。

(續下篇)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