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談吉祥:從聞修佛法的態度到待人處事的小智慧

新年歲次乙巳,屬於「蛇」年。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蛇是狠毒的、具有攻擊性的冷血動物。在文化或宗教界,蛇的象徵意義卻是可善可惡的。然而在佛教的經典中,「蛇」又是甚麼樣的形象呢?本文將節錄《蛇喻經》的部分內容,來說明修學佛法的態度。

誤解如來真實義

這故事是發生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某日一位曾經是馴鷹師的比丘叫「阿梨吒」,這位比丘雖是佛陀的弟子,但是他的心中卻有一種錯誤知見:「佛陀主張欲樂的行為並不障礙修行。」

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阿梨吒有錯誤知見的消息迅速傳開了。許多比丘知道後,便前往阿梨吒的住處探個究竟。比丘們問道:「阿梨吒賢友,聽說你生起這種惡見:『世尊主張欲樂並不障礙修行。』是否有這回事?」

阿梨嘅比丘老實回答:「各位賢友!是的。我的理解是,佛陀並不認為享受欲樂會對修行構成障礙。」

眾比丘對阿梨吒比丘的見解感到十分驚訝,於是嘗試去糾正他的錯誤知見:「阿梨吒賢友!世尊從來都沒有這樣教導過。相反,世尊曾以各種譬喻,來說明欲樂的過患,會構成修行的障礙。所以請你不要持執這樣的觀點,如果說世尊曾作這樣的教導,那等於是誣謗世尊了。」

比丘們雖然苦口婆心地勸誡,但阿梨吒比丘卻依然故我,即便他們費盡脣舌,都絲毫撼動不了阿梨吒比丘的執見——佛陀主張欲樂不會障礙修行。

佛陀的訶責

阿梨吒比丘執著於自己的錯見,而諸比丘亦無計可施,只好紛紛起身告辭,前往佛陀的住處。他們到達佛陀的座前,向佛陀作禮,然後坐在一旁,向佛陀敘述了剛才所發生的事。

佛陀聽完比丘們的報告後,並沒有急於妄下判斷,而是吩咐其中的一位比丘以「佛陀的名義」,召喚阿梨吒比丘。當阿梨吒比丘到達佛陀的座下,他先頂禮佛足,然後靜靜地坐在一邊,聆聽佛陀的開示。

佛陀對阿梨吒比丘說:「聽說你認為,世尊主張享受欲樂並不是修行的障礙。這是真的嗎?」

「是的。世尊!我的確是這樣認為的。」阿梨吒比丘不諱言地答道。

佛陀聽了阿梨吒比丘的回答後,毫不客氣地訶斥道:「你這愚癡的人,你從誰人的口中得知這是我的主張呢?我從來沒有這樣主張過。享受欲樂不會障礙修行,是一種錯誤的見解。」佛陀說罷,向另一旁的比丘們問道:「比丘們,你們認為阿梨吒比丘對『法』與『律』有沒有些許的領悟呢?」

比丘們齊聲答道:「世尊!阿梨吒比丘對佛法並沒有任何的領悟。」當大眾都這樣說的時候,阿梨吒比丘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低著頭目,沉默不語,呆坐在一旁。

曲解法義障礙修持

佛陀希望能藉此機緣令阿梨吒比丘脫離惡見,於是慈悲地對他說:「阿梨吒,我現在與比丘們作出答問,你要留心聆聽,或許從答中的過程中,你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知見錯在哪裏。」話音剛落,佛陀便隨即對諸比丘說:「比丘們,你們曾否聽見我說過像阿梨吒那樣的主張?」

「沒有。世尊!世尊指出,貪欲只有甚少的樂趣,但卻會為我們帶來無窮的苦患。為了讓大眾更容易掌握這一道理,世尊運用許多譬喻來說明。」

「是的。比丘們!一個追求欲樂的人,是絕對不可能離開貪欲、貪欲想、貪欲覺的[1]。」佛陀更進一步表示:「有些人學習佛法不是為了修行或尋求生死解脫,而只是為與別人爭辯,或者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素材。這樣的學習態度,是無法在佛法中獲得益處的。」

「在修學佛時,我們必須先透徹理解法義,然後再付諸修持。假如我們未能參透法義中的道理,就應該向那些有修行經驗的善知識求證,因為沒有求證或釐清法義的意思,繼而曲解佛陀的教義,這會為自己帶來苦惱。」

這情況就好比,「有人在曠野中捉蛇,如果他不懂捉蛇的方法,那麼蛇便會轉過頭來,反咬他的手臂,或身體的其他部位,最終會為自己帶來死亡的痛苦。[2]」同樣的道理,在學習法義時,我們必須省察自己的修學動機,以及懂得學習的善巧,對教法的內容、義理有正確的理解。相反,如果我們的動機不純,缺乏善巧,曲解法義,這只會對自己帶來痛苦。

為甚麼大家對阿梨吒的想法大為緊張?

簡單來說,阿梨吒比丘所持的觀點,乃屬於斷滅論(斷見)。斷滅論者認為,「我」即是身體,當身體分解時,「我」也會隨之消滅;當「我」消失了,甚麼都不會存在。人一旦信奉這種思想——「我」等於身體,便只會追逐當下的感官享受,或者說他不會為了將來難以把握的快樂,而犠牲眼前的感官享受。從這一層面來說,欲樂行的主張會構成修行的障礙。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物質斷滅論所認同的「我」,是經驗上可以觀察得到的,並非那個遙不可及的靈魂。「我」因身體的分解而消滅,似乎沒有甚麼問題。然而,在佛教的語境中,重點不在於「自我認同」的對象是常的還是無常的,而在於「自我認同」這件事本身。

理性的回應v.s.情緒的反應

佛陀在《蛇喻經》中,先以「捕蛇」來說明修學佛法的態度,然後再敘述無常苦無我的道理[3]。這些道理都是佛教的教義,不過大家可能會好奇,這種教義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有抵觸嗎?譬如佛教講無我,在面對無理的要求時,我們應如何自處?

多年前,葛榮居士蒞臨香港演講,有位聽眾問他:在商業社會應該如何修習慈心禪?這問題似乎蘊含著一種想法:商業活動與慈心修習是互斥的。

葛榮居士引用一則故事作解答:從前有條修習慈心禪的眼鏡蛇。某日,牠被一位視力不好的拾柴老婦錯當成繩子,將牠與柴枝綑綁在一起。由於眼鏡蛇正在修習慈心禪,所以牠一聲不響,任由老婦擺佈。直到老婦將柴枝背回家,才將牠鬆綁。可是這時候,這條眼鏡蛇已經遍體鱗傷了。

受傷的眼鏡蛇到牠的禪修老師討公道:「看!您教的慈心禪,搞成我現在這幅模樣。」這禪修老師回答:「你不是在修習慈心禪,而是在修習痴心禪。」葛榮居士指出:修習慈禪心並不表示容忍他人對自己為所欲為。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我們需要發出「嘶嘶」聲,讓別人知道我們是一條「眼鏡蛇」。當然,我們發出的「嘶嘶聲」,必須是建基於「理性的回應」,並不是「情緒的反應」。

蛇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較為負面,但其實蛇會蛻皮,象徵重生、蛻變;蛇的靈活與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是我們在處事上所應學習的能力。新的一年,祝願大家蛇年吉祥,靈活善巧,處事圓融,理事無礙。

延伸閱讀

蛇年話忍辱:從龍蛇故事談修行智慧

參考資料

一行禪師(譯):《中阿含.阿梨吒經(第二百經)》。

莊春江(譯):《中部.如蛇經(第二十二經)》。

蕭式球(譯):《中部.蛇喻經(第二十二經)》。


[1] 這句字眼的表達乃引用蕭式球的翻譯版本。

[2]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亦使用類似的譬喻——「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3] 因篇幅所限,本篇文章只介紹經典的前半部。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