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是誰」入道  --向不同傳承的大師學「念死」法門(一)

在不同的佛教傳統中,「念死」、「死想」是重要的修行法門,如漢傳有參「拖死屍的是誰」話頭,南傳有「死隨念」業處,藏傳以「念死無常」為菩提道次第入門,而不同佛教傳承的高僧大德又是如何修習的呢?

話頭一句  指引修行入處
   

近代中興禪宗的虛雲老和尚(清末年間~公元1959年),十九歲於福州鼓山湧泉寺出家、二十歲受比丘戒。後效法古德苦行,於後山古巖洞穴居修行,餓食松果、青草,渴飲山泉,衣褲破到只剩下一塊布包著身體,髮鬚也不修剃,一心想藉苦行來超越身心局限。

三十一歲(1870年)時,有位禪者前來請益,虛雲法師被他一問,竟無言以對,經禪者指點,前往天台山華頂峰龍泉庵頂禮融鏡老法師。首次見面時,老法師看著虛雲法師許久,問︰「你是僧耶,道耶,俗耶?」答曰︰「僧。」老法師又問︰「受戒否?」 答︰「已受具。」老法師再問︰「誰教你如此做?」答︰「因見古人每多苦行成道,故此想學。」老法師知道虛雲法師缺乏正道指引,對他的修學經歷有所了解後,鄭重開示道:

「觀你作為,近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工夫。巖棲谷飲,壽命萬年,亦不過如《楞嚴經》中所說十種仙之一,去道尚遠。即進一步,證到初果,亦不過自了漢耳。若菩薩發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間不離世間法。你勉強絕粒,連褲子都不穿,未免顯奇立異。又何怪工夫不能成片呢?」

虛雲法師被老法師於痛處一錐,直透到底,有所醒悟,遂頂禮求開示,從此結束隱山苦修生活,剃髮沐浴,穿衣著褲,吃粥吃飯,學天台教觀,勤勞作務,更重要的是老法師教他看「拖死屍是誰」話頭,學習智慧,觀照五蘊身心為無常、苦、空、無我,斷煩惱、破我執。

此後他行腳參學,研究經教,更持戒精嚴。五十六歲時,聞高旻寺有十二個禪期,為前往參與佛事,不慎在揚子江落水,昏迷兩天後,身體尚未恢復,又趕往高旻寺。虛弱的虛雲法師來到禪堂後,遭一陣香板責打,病情加劇,數日後口鼻血流不止,奄奄一息。於是他趺坐禪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以死為待,經二十餘日,病竟痊癒了。從此虛雲法師放下萬緣,一念不生,工夫「落堂」(定境現前,妄念頓息),在最後一個禪七第三日晚上,護七禪師倒水時不慎將沸水濺在法師手上,茶杯墜地,一聲破碎,虛雲頓斷疑根,如從夢醒,親見本來面目。

看話頭  破除我執之門

往後法師在禪堂引導學人,也以參話頭為主要方法,教導「看話頭」。看話頭是參一句話頭,如:「拖死屍是誰?」「念佛是誰?」由此引導學人頓見本來。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錄》提到:「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在念。但反問自己一下,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越細越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

老和尚譬喻,看話頭發疑情,就像老鼠啃棺材。老鼠體型雖小,但是牠慢慢啃,終究可以把棺材板啃破。「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棺材就是要讓參禪者知道「生死事大」。

虛雲法師在〈參禪的先決條件〉指出,話頭即是念頭,在念起之前,就是本心。所以「看話頭就是觀心」,此心即是自性、本來面目、清淨覺相。若學人能努力不懈怠,不斷地去觀看自心,最終會明見心性,回歸生命本家。

法鼓文理學院前校長惠敏法師認為,禪宗發展出「拖死屍是誰?」話頭,相當有創意。因為它綜合了:

一、觀無常的「念死」。對於死亡的必然性,念念不忘,猶如劊子手追近到舉劍砍到頭頸一般,破除生命是恆常不變的迷思,捨棄貪愛、慳垢,精進不放逸,鎮伏五蓋而得禪定,進而成就無常、苦、無我想,免除對死亡的恐懼。

二、觀察死屍從青瘀、膿爛、爛壞、膨脹、食瞰、變赤、分散、骨鎖等變化的「不淨觀」,破除對身體的貪著,也如同「念死」法門一般,可成就禪定與智慧。

三、佛教基本教義「無我論」。觀察身心五蘊不即我、不離我、身心五蘊不在我中、我不在身心五蘊中、身心五蘊不屬於我之種種「疑情」提起。

因此,參看「拖死屍是誰?」話頭是破除我執非常犀利的法門。

(待續)

本文原刊於法鼓山《人生》雜誌第468期,佛門網獲授權轉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加。

延伸閱讀

佛陀提醒我們,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怎樣思惟死亡,才算是精進不放逸?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