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藥師殿花開見佛——東蓮覺苑祈建人間淨土

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攝於藥師殿。在佛殿的牆壁上,供奉著650尊的小藥師佛像。

適值東蓮覺苑今年建苑八十周年,於蓮覺紀念樓修建的藥師殿落成竣工,並於月初舉行聖像崇陞開光典禮。殿內供有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及八大菩薩。苑長僧徹法師接受訪問時表示,修建藥師殿蘊含三重意義:保育舊建築,發揚傳承,以及響應太虛大師創建人間淨土的宏願。

保育歷史建築

東蓮覺苑為香港著名佛教道場。1935年,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居士本著弘法利生、興學育才的精神,發心興建。2009年,東蓮覺苑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這麼有意義的建築物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住苑的法師在苑裏生活、工作,接觸覺苑的時間多,大家察覺建築物的某些地方,需要修葺。於是,便向常住提議保育計劃。」保育古建築物並不容易,要如何入手呢?

苑長僧徹法師道出當中的考量:「東蓮覺苑的大雄寶殿已有八十年歷史,為確保保育工程不會破壞建築物。我們決定不直接由大殿開始,而以建築樓齡較新一點的蓮覺紀念樓作為測試,以便收集保育經驗。當時我向常住、董事會建議,在紀念樓修建藥師殿。」於是,藥師殿就在這保育計劃下誕生了。

與彌陀法門相應

俯瞰東蓮覺苑,它的外形宛如一艘逆流而上的船。這是隱喻佛法能將眾生,從生死流轉的此岸,載渡到達湼槃解脫的彼岸。從東蓮覺苑的修持道風來說,能橫渡這生死苦海的便是彌陀法門。

怎麼會在推崇彌陀淨土的道場,修建藥師殿,而不是彌陀殿呢?原來這有深一層的意義。僧徹法師解釋:「我覺得藥師法門和彌陀法門是互通的,兩者沒有分別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有分別的只是眾生的煩惱,所以需要施設不同的法門來對治。不過,其實兩種法門是殊途同歸的。」

右手執錫杖,左手持藥缽為敦煌式藥師佛的特色(圖片由東蓮覺苑提供)。
佛殿的藻井天花,土黃色襯托著藥師佛種子字,特別顯眼。中間圓形代表圓滿,外邊六角形,代表六度菩薩行(圖片由東蓮覺苑提供)。

法師進一步說明:「有些人一開始不一定會接受念佛法門,所以我們先要讓他們的心安住。這點藥師法門是很隨喜的。佛陀在經中開示,我們可以透過修習種種的功德,迴向以及導歸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正如《藥師經》所記載: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沒有把握的眾生,「若」能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至心持念;並依此念佛的功德,及如來的本願力,於「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指「示其」往生淨土的「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寶華中,自然化生。」花開見佛。

由此可見,修建藥師殿不但不脫離覺苑的修持道風,而且與它相應,甚至起了發揚傳承的作用。

敦煌石窟的藥師像

佛法在流布的過程中,難免會因時、因人、因地而有所演變。就以佛菩薩的造像來說,它的演變多少含有眾生對佛菩薩的內心投射。「我們平常見到的藥師佛像,大多是托著七層塔。如文昌塔,在中國文化裏它是長壽、智慧等的吉祥表徵,與藥師佛消災延壽形像相近,結果藥師佛像便托著塔。這造像多少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

為讓藥師佛像的形像更有佛典依據,在鑄像之前,僧徹法師請教於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老師,法師引述李老師的看法:「敦煌石窟沒有那種形象的藥師佛。」石窟中的「藥師經變圖」,是依據淨義法師所譯的《佛說藥師琉璃光七佛如來本願功德經》所繪畫而成的。畫中所描繪的藥師佛,是右手執錫杖,左手持藥缽。

「為了讓佛像更具經典依據,我們便採用敦煌式的藥師佛像。我們亦希望藉由這個因緣,帶動更加多人欣賞敦煌藝術。」

藥師法門的現代意義

從生理層面而言,眾生的病有三種──老、病、死;從心理角度來說,眾生的病有三種──貪、瞋、痴。經中說:病是由於四大不調引起的現象。身體的某部分出現不調和,人便會生病。人與人之間的不調和,便會造成社會上的各種衝突。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跟我們的生活、身心很相應。我覺得,這個時代很需要藥師法門。踏入二十一世紀後,很多東西在進步的同時,卻變得更為複雜。而天災橫禍也似乎變多了。藥師法門能夠對應我們生活層面,包括社會上各種的逼迫問題。」

從佛法的次第相攝來講,要實踐大乘菩薩行,必須由做好人天乘開始。「學習佛法和修學佛法是有次第的。《藥師經》教導我們要逐步來,先要具足衣食住行,讓生活安定、經濟收入穩定、家眷和樂。然後,慢慢逐漸去修諸功德。」

藥師殿裏供養著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以及《藥師經》提及的「八大菩薩」,包括:文殊、觀音、大勢至、無盡意、寶檀華、藥王、藥上菩薩。

接著,苑長講述他在生活中的體會:「有些參加法會的老菩薩,只希望身體健康,滅除一切苦厄。他們似乎還沒心理準備專念『阿彌陀佛』。藥師法門能夠滿足他們的現生法樂。當現生樂滿足了,他們的心力也會變強,比較能夠安住於法,這樣才能勸令、引導他們繼續向上發心,最終提起信願,將修習功德迴向西方,導歸極樂。」

共建人間淨土

「之前我們舉辦過藥師七法會,包括簡短開示。為甚麼舉辦藥師七?除了修建藥師殿外,我們還希望將這個藥師法門介紹給大家,讓大家知道如何圓滿自己的人生,培養自己的人生正行。

「經典中,佛陀教導我們要先做好人。慢慢地轉化自己的心念,讓自己的心變得開闊。當我們的心變得廣大的時候,我們便能夠捨離這個世間。」

甚麼是捨離世間呢?「捨棄世間的意思,不是要我們離開這個社會,而是捨棄世間的貪、瞋、痴,不會去計較、執著。與人之間的互動要盡心、盡責。譬如在公司我們就要做個稱職的員工,在家中我們要做個孝順的兒子,在佛堂我們就要做個有信仰、有修持的教徒。盡心盡責所談的觀念,和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淨土其實是很相應的。」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