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和香港西泠學堂其他學員一樣,本身的職業都是教師,有的在幼稚園、小學、中學、有的在國際學校及大學任教。相信我們都有近似的人生經歷,人生最初廿年當學生,然後當一輩子的教師。當教師是一件長期用腦用心的工作,有時候會感到有點身心疲倦和虛耗。
去年我有幸被拔選參加首屆在香港西泠學堂舉辦的「國家藝術基金西泠學堂書畫篆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有機會向鄧昌成教授、白鶴教授、伍月柳教授等西泠學堂名師求教,並獲得他們用心用力的教導,實在受益良多。
學生,我們因此有幸再當學生。再次感受被老師照顧,被呵護的感覺真好,無比幸福。同時認識到一班喜好書畫篆刻藝術的同好,在學習過程中,我發覺自己的藝術造詣一般,其他同學的藝術水平很高,我們互相學習和幫助,學習氛圍融洽愉快。同時藉此令疲倦的心靈得以滋養。經過約半年的密習訓練,已於今年初夏順利畢業。
今年仲夏我們一班畢業生更有幸參與「書畫江南 藝緣西泠 —— 香港西泠學堂暑期遊學班暨作品展」,參與為期四天的杭州西泠印社深度文化遊,到訪地靈人傑的杭州,參學慕名已久、令人肅然起敬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我們以謙虛、至誠、求知若渴的心,期待進一步學習中華文化之精髓,珍惜這樣一個難能寶貴的機會。
由於早前在港教研的兩忙,加上不好用刀,我只參與了書法和國畫的班,料不到平生參與首堂篆刻班是在西泠印社上課,由西泠印社社員金石名家朱恆吉和篆刻名家王臻等老師的親自指導,學習了篆刻和傳拓技藝,老師刀法乾脆利落,富節奏感,雙手技巧地掌握著玉石,隨著心中的歌在掌中石上用刀舞蹈,如此輕鬆瀟灑、不徐不疾、不鬆不緊,遊刃有餘。
中國篆刻於2009年被選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篆刻不僅是珍藏在博物館中、屬於過去的文物;篆刻同時是是具現代價值、活生生的載體。透過現代人的對待,展示人類對古文明的演譯。篆刻不僅透過眼睛,也透過手感、個人文化造藝和修為,以刀代筆在石上寫字,同樣有轉有折,有輕有重、有提有按,來展示虛與實的關係,方與圓的關係。同時體驗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在平整中存流動,在穩重中顯靈巧,在完整中存變化,在古樸中創新意。
西泠印社,文人心靈的安放之處、雅士腔懷的滙聚地。此次遊學活動,學員們得在一片古樸典雅、充滿文人雅士氣色和文化歷史的孤山社址上課,感受歴代前人種樹開拓的艱辛,我們後人乘涼的幸福和承繼的責任,同時感受到名社深厚的人文傳承,更透過實地參觀良渚文化遺址公園、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德壽宮等地的親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藉由本次難得的遊學經歷,我希望日後可以繼續在教學、研究和藝術修爲三方面同步發展,達至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教授所推崇的「天人互益、學藝相攜」之效。以國學爲藝術的養分,以藝術作國學的表相。在藝術創作上繼續學習、努力、精進。
作為從小在香港同時學習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一代,此行驚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另一番的魅力,回首檢視,自家文化才是征途,也是歸途。感謝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感謝香港西泠學堂的舉辦,並藉此機會恭賀西泠印社建社120周年,繼續接引一代又一代的新晉文人,讓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