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蒙古的希望:會唱歌的方丈Erdene Zuu

佛教於元朝(1271至1368年)傳入蒙古,1990年左右蒙古發生巨變:當時蘇聯迅速解體,以及蒙古原本的共產政府變作後冷戰的民主政體,令政局不穩。一項全國性的文化保育計劃,令過去只能秘密進行的佛教活動,重新進入日常生活中;同時,多種外來的靈修運動湧進蒙古,試圖安頓那些迷失的心靈。就是在這種環境中,Baasansuren Khadsuren提供了一種靈性指引,確保佛教可以真正令蒙古的信眾受惠,也協助他們明白,佛教不單是儀式、祈福和文化認同,而且也是個人成長的載體。

Khadsuren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年紀輕輕便成為蒙古佛教界的其中一位主要領導:他是該國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光顯寺(建於1585年)的方丈;但另一方面,他卻又是蒙古數十年來最積極推動改革的佛教領袖。我們可以形容Khadsuren為「多才多藝的弘法大師」,他經常以社交媒體和互聯網來和信眾保持連繫,同時又十分關心被社會邊緣化、遭忽略和滅聲的一群。他熱愛自己的同胞,為他們提出具體的新建議,哪怕那些建議與社會、文化和生活中的固有觀念相抵觸。他又對跨信仰的研究感興趣,曾經研究蒙古其他宗教的發展狀況。

Khadsuren 於1977年出生於著名的哈拉和林,那裏是成吉思汗和窩闊台昔日建城的地方。一如很多蒙古兒童,從小他便在家中的地窖裏薰習佛法,那是祖父收藏佛典與修持的地方。到1988年,Khadsuren參觀一間由佛寺改建的博物館,並深受館內的佛教擺設所觸動。這種強烈的觸動,驅使他於1991發願出家,那年才十三歲。他花了四年時間背誦經文,十八歲那年成為出色的領誦師。2000年,他在烏蘭巴托的札那巴札爾佛教大學(位於甘丹寺內)畢業。當他成為光顯寺住持時,他知道是時候要作出改革了,而自己對這項變革舉足輕重。

作為一個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僧人,Khadsuren甚為關注蒙古的政治問題,以及因政府腐敗而不存希望的民眾。他給大眾的建議等同一種加持,拋卻負面心態,同時要培養內在滿足感、靈性上的洞察力和真誠之心。事實上,他觀察到人的心靈越趨向物質和虛無:「僅當你不執著於任何事物,你才能真正富有。」

他是蒙古第一位開設Facebook專頁和倡議環保的喇嘛,另外廣為人知的是他擁有優美的歌聲。他在開示佛法時,會鼓勵聽眾一起唱誦〈六字大明咒〉,以及公開唱誦咒語和歌曲。蒙古國內對脈輪和禪修有全面認識的瑜伽士寥寥可數,Khadsuren和Kunze Chimed是其中兩位。

Khadsuren表示:「我喜歡跟大眾接觸。我會透過電郵和社交媒體,詢問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上甚麼困難。」他的弟子似乎發現,生活中極為普遍的Facebook已能方便地與輩分較高的喇嘛溝通。Khadsuren每一兩個月便會為殘疾人士或精神病患者舉行社交活動,內容包括舞蹈和音樂。他解釋:「我們習慣隱藏自己的身心問題,不與其他人溝通,其實別人可能為我們提供協助和安慰。我想逐漸改變這種想法。」

蒙古佛學學者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研究教授Vesna Wallace認識Khadsuren接近二十年,也認同他的看法,指出過去十年蒙古的人口結構已有重大變化,大批學生和年輕專業人士,亦受到Khadsuren的修行觀所感召。這基本上意味著「僧俗關係」的重整──僧人以促進大眾的心理健康的方式與大眾重新建立關係。Khadsuren說:「迷信和儀式不是佛教的中心。過去蒙古經歷數十年的動盪和困難,僧俗之間已失去了聯繫。我希望透過社會關注和環保議題,作為彼此聯繫的橋樑。」

直至目前,城市中多家佛寺都支持他。鄉郊的寺院對於他的風格和工作重點似乎抱持較為審慎和保守的態度,但他極具信心(也許理應如此),自己已掌握到現時蒙古人的需要,同時抓住了那些生活於困苦及無能政府管治下(蒙古政府不單是蘇聯時代的殘餘,到今天仍是未能解決的現存問題),而渴求靈性的人的關注與精力。

Khadsuren表示:「我們不妨撫心自問,甚麼是我們的人生目標。我想談的是由思想到心靈的旅程。如果大家跟隨著自己的想法,痛苦是無可避免的。心靈則會告訴我們正確的事情和事實。所以我建議大家跟隨自己的心靈,因為它從來都不會錯。」

 

原文:Mongolia’s Hope: Baasansuren Khadsuren, the Singing Abbot of Erdene Zuu

延伸閱讀:

記述一位蒙古佛教徒和她的愛人那苦難時代,小說《綠眼喇嘛》成為幾代人的回憶和安慰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