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佛教書嗎? ─ 兼淺談《菜根譚》的人生觀

關於《菜根譚》這本經典。大家可能在佛教書店或者是各道場結緣品中找到此書(不是星雲法師那本《佛光菜根譚》,是洪自誠那本),但是《菜根譚》又真是佛教書嗎?

據三山病夫在《菜根譚》的序中所言,此書是佛教徒如琳所刻印的,加上悠久的流傳歷史所見,可知佛教教徒一直是《菜根譚》的主要傳播者。那《菜根譚》是佛教書嗎?這樣說未免太武斷了。先從書名上說,《菜根譚》明顯是受宋明儒家所說的一句話「得常咬菜根即百事成」所影響,書中亦有「吾儒」的字眼,所以基本上可以說《菜根譚》是用儒家的觀念,融合道教及佛教的教理而寫成的處世文獻。但雖說是消融佛學,但事實上《菜根譚》是反對和批評空門的,如書中就有一句:「心無其心,何有於觀?釋氏觀心者,重增其障」,明顯就完全不同意我門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的無我論了。

不過洪氏所說的心又是指什麼呢?其實大家不用太理會他到底想說什麼的,因為大家看完整本《菜根譚》都不會弄得清 ─ 因為連他自己本人都搞不清楚。《菜根譚》中的義理是十分混亂,而且是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例如他批評佛的無心觀:「心無其心,何有於觀?釋氏觀心者,重增其障」,又言「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此妄窮而真獨露」,又言「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形體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三者都是矛盾的;又如他說:「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但又指責不報恩的人,「刻之極,薄之尤,宜切戒之」。為什麼《菜根譚》中的道理會這樣矛盾,一時說甲對乙錯,一時又說甲錯乙對呢?這又要談談理學家的玄談之風了。玄談不是說什麼玄學,簡單就是說這些文人雖然口說禪說,談孔孟黃老,但其實並沒有受用及應用在生活上,義理上都未必明白,純以玩樂的態度去品味這些明言金句,所以就會出現一時說這家道理最好,一時又言他的道理才對的情況。《菜根譚》也是這樣,它是很美的文學,可以用來欣賞玩味,但當他是做人的寶典就大件事了。

《菜根譚》所說的人生態度又有什麼問題呢?其實《菜》所言的做人處世的方式頗俗世和功利的。《菜》叫人要放棄功名利祿,保持性天,天機云云,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退」字,例如書中有言:「處世不退一步,如飛蛾投燭」「一事起,則一害生,故天下常以無事為福」「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等等,未免太過講求個人福祉,一切以自己為先,和儒家所說的「克」以及濟天下的思法不乎,有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的意味,將中庸之道變得應酬的手段;也不得不提理學家的山人文化。不少晚明文人除了喜遊山玩水之外,就算身居官場都喜歡自號為什麼山人,其實這也關乎他們的人生態度 ─ 享受人生。是否真的放下所有呢?當然不是,寄情山水,不又是一執著山水嗎?很多人以為我門整天說空空空,什麼又不想了,什麼又沒有了,以為我們很消極,事都不想做,話都不想說了。這其實不是真的,完全是不認識我們的人的誤解或是外道的誹謗。我們知道苦了,就要去離;知道有問題了,就要去解決,怎會不積極?《佛說八大人覺經》云:「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就是說人是懶的,不想改的,自甘墮落的,我們卻要努力不懈,不停進步,將自己的心魔壓下擊退,主動去處理問題。

而說到《菜根譚》和佛教相反的觀念中之最,要數到對於「慾」的理解了。佛陀為了要我們認清一切事物,最終得以離苦,所以我們先要從戒慾開始,當智慧生起,自然會發覺慾根本不是什麼;而洪雖然也主張消除慾望,顯真心,但因為他的玩樂及審美觀,不免肯定了慾望,提出理慾不二的觀點,一切問題源於縱慾而不是有慾望。例如他說:「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心之蟊賊。聲色未必礙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又言「縱慾之病可醫,而執理之病難醫」,可見他對慾如何寬容;下卷的「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慾嚐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則嚐慾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就令大家更清楚他的觀點了:透過人慾才能得道,所以聲色都不損菩提路。這又是否真正的佛教觀點?當然不是,釋迦牟尼教導我們先要守戒,讓自己接觸到的做的都是清淨而不損人損己,這樣我們才可以專注思考,繼以增長智慧和觀察力去看清萬事萬物(包括自己早前做的事),這當中是絕對不同意縱情享樂,去迷惑和擾亂自己的心神的;同時,這句時話也再次突顯了《菜根譚》對於義理理解的問題:「只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中的我是什麼呢?是心體,是天機嗎?但「無情慾嚐好,不成心體」,如果這樣叫「我」或是「心」的東西包含情慾,又如何能轉物?這看來好像佛門轉識成智的觀念,但事實上是完全不成立的。

說了那麼多,《菜根譚》和佛門的義理並不完全相同,更甚有違反之處,為何我們佛教徒還要讀及傳播它呢?首先,作為文學,《菜根譚》的文字文簡而精,它對事物的審美觀也確是值得懂漢文的中國人去欣賞;其次,我們也可以從中得悟。有沒有聽過有言教導你要多謝害你的人?因為這可以磨練你云云?其實這是同理的。看到不同佛法,甚至是反對佛教導的意見時,由於初學者心力未夠,義理學得不足,我們也建議不去接觸為妙;但佛法是世界的真理,是行出來的,是應用的,而不是咀吧上說,要來讀的,所以各位同修面對不同的意見時,不應逃避或馬上反駁,而是要去認識和接觸,從中就可以看到兩家的不同處,分出優異,從以對佛法有更深的理解,明白佛法的智慧才是真道,亦即從中開悟了;而且世俗的處世想法和態度,雖然完全拿來用是不對的,但當環境實在太糟,令自己不能平靜,不能好好地去修時,也不妨拿來暫時應付面前的問題,只要不遺反倫理道德,不傷天害理的話也未嘗不可。

況且《菜根譚》部份義理確實和佛教有點相似,取其部份對於修習佛法也有幫助。如「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形體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叫我們好好對待家人,和顏悅色的,根本都是我門人間佛教的觀點,我們依此奉行有什麼問題?當然,我們要知道這並不一定是「勝於調息觀心萬倍」,只是不同的方便罷了。「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避;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也和沙門修心成聖的觀點相似。

總的來說,《菜根譚》雖不全是佛言,對義理的理解也不是完全明白,文句雖美也難免有讓人有口氣大之感,但當中所寫之言對於我們學習佛法,加深對佛教的體會和認識也會有幫助 ─ 不過就要明白作者在歷史的原因下而造成的人生態度,不要被灰化及變得消極避世,世俗老練的做事方式也要小心不要照單全收,否則不要說是成聖,人生也會弄得一團糟。

看到這裡,你又想不想拿起本《菜根譚》來讀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