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茶與佛教的關係密不可分,早在晉朝就已經有佛教僧人飲茶的記載。唐代已經有許多僧侶飲茶,與宋僧相 比唐人飲茶更甚。
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茶為何能讓人愛不釋手?尤其禪僧更愛茶,禪寺無處不是茶的。禪僧在飲茶的同時機鋒轉語、參禪論道,出現了興盛濃郁的茶風。禪寺接受飲茶的同時,也將茶融入寺院的法事活動與修行儀規中,出現獨特的禪寺茶會與茶禮。如水陸法會中的「十供養」,其中就有「茶供」。
唐代《百丈清規》也有「茶文化」的記載,唯憾流行到北宋已面目全非,直至元代德輝乃參考其他各家,撰成《敕修百丈清規》。目前最完整的是由宋人宗賾禪師編集而成的《禪苑清規》是一部禪宗叢林清規著作,也是宋代最知名的佛教清規,其共有十卷七十七節,其中五十七節與茶有關,故是一部「佛教茶禮」的集大成者。禪寺茶會與茶禮繁多複雜,但井然有序。還有敦煌文獻《茶酒論》,楊炫之《洛陽伽藍紀》,成尋著的《參天台五台山記》等等,皆有關於「茶文化」的紀錄。在宋朝錢易《南部新書》中記載,據說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曾召見過一位一百二十歲的僧人,其唯一的愛好就是「飲茶」,每天不下四、五十碗,有時日達百餘碗;五代孫光憲撰《北夢瑣言》卷六中記載「悟達國師知玄,乃澈之師也,嘗鄙之。諸相在西川行在,每竭悟達皆申跪禮,國師揖之,請於僧澈處吃茶⋯⋯」
中國可說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相傳中國的茶文化始於上古時代,傳說神農氏發現了茶葉的魔力,為他清熱解毒。茶在許多文獻上也有記載,如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茶葉的種類、功效和製作方法進行了系統整理;陸羽《茶經》和《茶訣》對茶的種植、製作、沖泡等方面進行了總體性的紀錄和介紹及對茶葉的研究和推廣促進了茶文化的普及和發展,被後人尊稱為「茶聖」。
本學期非常榮幸,參加了由覺冠法師和邱秋微老師帶領的「雲水禪心」茶禪的課程。在老師的教導下,有幸習「茶禪」,讓在緊湊的課業之餘,藉茶與心的交會,體驗大自然對人類的恩寵。邱老師是聞名於海內外金牌的「茶禪」老師。覺冠法師和邱秋微老師是德才兼備、博學多聞,和藹可親,對學生有所要求的好老師,更是星雲大師的好弟子。在她們的行儀中,常自然流露慈悲與智慧,大師的佛法也在課堂中流串著。無論是事前的準備,或利用校園的植物,現場隨手摘取成為茶桌上一道道的風景;抑或茶食、茶具、教材等等,老師無一不鉅細靡遺的用心準備,令人敬佩及動容。真是個有茶、有禪、有佛法的三好教程,一期一會何其有幸,躬逢其盛!
在習茶的過程,發現茶藝除了有獨特的禮儀及專業的技能之外,「禪境」氛圍的營造尤為重要,與「茶禪」相得益彰。禪法就是「心法」,而心的安定影響泡出的結果。除了茶湯的「色」,悠揚箏樂的「聲」境,茶味的「香」氣,茶在口腔甘醇「味」蕾的感受及根境識三和合的「觸」,在蘊處界三科的造作下,讓身心安頓於每個當下,細細品味茶的百味。在泡茶的整個過程中,要注意的細節很多,「專注」是非常重要,而「儀軌」的設計,尤為重要。在泡茶過程中要「因茶擇器」,不同的茶葉有其特性,所以在茶器上要配合才能相得益彰;「敬茶」時杯子的擺放順序都有一定的規矩;在每個動作轉換的過程有個「安頓」的動作,「安頓」時「收攝」主客的身心,當主人把動作放緩、安頓時,客人的心情也跟著安定了下來,靜心體會茶主人行雲如水的行儀及品味主人用心泡茶之誼。
一、茶的簡史
在中國,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漢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重視,已有專門的茶市,茶葉已是日常所需;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雅士喝茶、茶詩等,是我國飲茶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也是「茶文化」的雛形時期;到了中唐,飲茶風氣已遍及全國,產茶技術也日益提升並向國外傳播,尤其對日、韓影響甚大,是茶史、茶文化的里程碑。唐時期茶文化達到鼎盛,茶成為了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學、詩歌和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宋朝時,茶道逐漸發展,形成了茶禮等儀式和禮節。清朝時期,茶葉的銷售量和出口量大幅增加,茶文化進一步繁榮發展。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徽宗對茶的研究,還著有專書《大觀茶論》,對茶製程有詳盡的說明,另作《文會圖》是公認描繪茶宴的佳作,也推動宋的飲茶風氣。宋代文人更將琴棋書畫融進茶事中,宋代的茶文化是「文人雅集」成熟盛行的標誌。宋代非常重視飲茶文化,從皇宮到民間的會和宴請,到處都有茶香。「茶取代酒」成為主角及寄託。宋也出現許多大文豪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皆留下膾炙人口的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罷造團茶,芽葉進貢」,正式廢除團餅茶。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蔚然成風,並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文人茶」也頗具特色,開創了「文人茶」的新局面。他們更加強調品茶時對自然環境的選擇和審美氛圍的營造,使品茶成為一種契合自然、回歸自然的高雅活動。晚明,文士們對品飲之境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清明上河圖》中對此有所描繪,明清茶樓發展得更為典型,尤以清代茶館最為鼎盛,遍布城鄉,數不勝數。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場所。茶事活動由貴族化、文人化走向大眾化,成為一種全民活動。並且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形態和生活方式。
二、品三茶
(一)高山烏龍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喫茶行為漸漸變成品味的體驗,而器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茶具的使用方式如同一項技藝,成為一種茶道文化。泡茶除了最重要的茶葉外,煮茶過程中茶主人的覺照能力及火候的掌握也影響茶湯的品質。今天,我們介紹三種台灣特產茶,讓我們一同品味這些靈山秀水,天之傑作。
首先登場的是首席茶——來自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奇萊山烏龍茶樹品種,依「烏龍茶」工序製成的茶品,稱為「高山烏龍茶」。這款茶因種在高山上,山上裊繞的水氣與霧氣是茶樹的最愛,又因半日照或微弱日照,茶葉中光合作用少,兒茶素、茶鹼、咖啡因等苦澀味物質相對較少,所以茶味甘甜,不苦不澀。
高山烏龍茶的特色,湯色色澤翠綠鮮活,出湯後蜜綠顯淡黃;香氣淡雅,滋味甘醇,自然花果清香,隨著茶韻流淌,彷彿帶來了山河大地的精華。宜用「瓷壺」或「薄胎朱泥壺」泡。因茶葉柔軟,肉厚,果膠多,不宜高溫。高山烏龍茶初品猶如清純無邪的少女,帶點香甜果香;再品依然清澈無染,似漸成熟的少婦般的婉約可人;三品令人渾然忘我,完全沉醉在其不濃不淡,恰到好處的芳香與甘醇,猶如置身於幻境的高山上,身心空靈。
(二)凍頂烏龍茶
次席茶——「凍頂烏龍茶」。此茶因地名「凍頂」而得名。此茶生長於雲霧飄渺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古代的凍頂山即「山頂」之意。「凍頂」從字面上的意思是很冷的山頂,更正確的說法必須用閩南話來解釋。凍:來自於以腳趾耙土的動作;頂:山頂。
因為凍頂山土地溼滑,在沒有穿鞋的情況下很容易滑倒,必須依靠腳趾的力量耙著土壤,才能一步步平安的上山。其種植在海拔五百至八百公尺之間。凍頂烏龍茶的茶葉取材自清代鹿谷舉人林鳳池從武夷山帶回的「青心烏龍」品種茶樹,並在麒麟潭開始種植。近年以「凍頂烏龍茶」茶種及製茶方法製成,因產區特色成為特定的茶款名稱。
凍頂烏龍茶的特色,屬於部分中度發酵,約在25%-35%間。製程獨特處在於烘乾後茶葉再包布球,經過揉捻成半球型的蝌蚪狀,俗稱「布揉製茶」或「熱糰揉」,再加焙火;茶湯水色呈琥珀、橙紅色,味道香濃撲鼻,散發著熟香與花香,茶湯入口豐富有活性生津,落喉韻味強,經得起高溫、長時間浸泡是凍頂茶的特色。宜用燒結度低器圓口密續溫度高的「陶壺」。控溫在攝氏一百。高溫低緩的方式沖泡,並每沖間保持續溫非常重要。凍頂烏龍茶的茶湯色是琥珀色,琥珀被譽為是高貴、吉祥、愛意、關懷、勇敢、快樂和長壽的象徵。初品凍頂烏龍茶猶如儀態端莊、優雅的中年婦女,她溫文爾雅,內涵豐富,善解人意;再品可以感受到每口的真誠與樸實、幹練中帶點含蓄;三品茶味回甘與飽滿的口感,猶如中年婦女舉手投足間都能流露出個人涵養,令人回味無窮。
(三)鐵觀音茶
最後是再次席茶——「鐵觀音」茶,又稱為「正欉鐵觀音」。這款鐵觀音茶主要產於新北市的木柵地區。木柵茶區海拔高度約為三百至三百五十公尺。茶葉沖泡後,有「茶色澤烏潤、沉重似鐵」的外觀及口感,因此稱為「鐵觀音」。
鐵觀音茶的特色:湯色琥珀略紅,濃艷清澈明亮;香氣濃而醇厚,微澀中帶甘潤味,並有醇且濃而火候十足的韻味,這是鐵觀音獨特品質之特徵及弱果酸味,入口回甘,喉韻強,香氣濃郁持久,近乾果香加火香,愛茶人稱為「觀音韻」。鐵觀音是「中度」發酵約在40-50%左右,「重」焙火。製法與「凍頂烏龍」相似,特點是茶葉經初焙「未完全」乾燥時,再用方形布塊包裹茶葉,揉成球形,輕輕用手在布球包外轉動揉捻,並將布球包放入「溫火」的焙籠上慢慢烘焙,使茶葉形狀捲曲緊結,反覆進行焙揉,藉由溫度的轉化成特有的香與味,可多次沖泡,餘味芬芳甘醇有回韻。茶器宜用胎壁厚,燒結度低,續溫強的「陶壺」或「紫砂壺」,控溫在攝氏一百度,續溫的保持非常重要,會影響茶味。
鐵觀音茶算是烏龍茶中的極品茶,更有烏龍茶之茶中「明珠」美稱。其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是韻味十足之鐵觀音茶。初品鐵觀音茶,猶如貴婦的細膩講究,也有智者的古樸風華,又帶有文人氣息的氣質茶;再品更似嚐盡人生百味後豁達通透的長者,既帶苦澀又如此厚實甘醇;三品如飲後的空杯恬淡安靜甘醇,如智者的無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以下寫一首詩表「鐵觀音」茶意。
鐵樹開花君不信,
觀世自在慈悲行,
音律悠揚茶禪趣,
韻濃茶甘性溫醇。
習茶的好處很多,除了學到茶的品種外,對於行茶儀軌前的準備及行茶過程中時時覺照自心,專注於當下,放鬆身心、觀想茶境,從中領會古人的禮儀及優雅的姿態,培養出內在的知性與感性。經常喝茶對身體有益,還有在一個充滿禪意的環境中品茶,雖身居繁華,卻心如止水之境。
以茶會友,以禪靜心,以心品茶。品茶不過兩個動作:「拿起、放下」充滿禪機,尤以「空杯」的智慧,體悟人生。茶,象徵與自然連結時的謙遜;禪,如空中雲霧隨境變幻的無執。心無雜念,不忘初心,管他初一或十五,舉杯邀汝共品一杯的日月精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