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與煩惱做朋友

阿闍梨丹巴嘉晨(高座者)教大家與煩惱做朋友
阿闍梨丹巴嘉晨(高座者)教大家與煩惱做朋友

本月初,「噶瑪巴九百周年慶典」在港舉行,成為城中佛教大事,不少非佛教徒亦聞風關注。

慶典包括展覽、法會、灌頂、開示。其中,隆德寺(大寶法王在錫金的法座)噶瑪師利那爛陀高級佛學院首屆畢業的「高材生」──阿闍梨丹巴嘉晨(Acharya Lama Tenpa Gyaltsan),於十月八日以流利的英語開示「與煩惱做朋友」。

佛法就是修心

阿闍梨(教授師)說道,有些學者認為佛法是科學、心理學、哲學或信仰;他本人則認為,佛教就是佛教自己,而並非其他的東西。佛教是一套認識、訓練自己的心的方法。

心在佛法當中舉足輕重,它有四個層面:現量直接感知的心、概念的心、情緒的心、「基礎心」。

平常最活躍、最影響我們的是「情緒的心」,它令我們時而快樂、時而痛苦。我們要對它有認識,並以「正念」的訓練去轉化它。為什麼要轉化心呢?因為我們人生所有的目標都是為了「快樂」。

我們以為要得到一切外在的東西才會快樂,然而事實是我們應該先得到快樂,快樂先來臨,我們便會擁有其他的東西,而且不需要刻意尋找。

佛教相信凡事皆有因果,阿闍梨認為快樂有三個因:50%源於心,40%來自個人選擇,10%是生活條件。

因此,如果不訓練心,僅以原有的世俗心態行事,很容易失去快樂。譬如你遇到一些狀況,你看到的是問題、是困難,而不是機會,便會不快樂;如果你經常投訴,覺得身邊事物、人都有問題,即使你擁有一切,還是會很不快樂。

然而,如果你是一個修心的修行者,即使遇到問題,如生離死別,痛苦的感覺不會持續太久,你能轉化痛苦,並回復心情。

開示現場
開示現場

煩惱的意義

阿闍梨自言,他所說的情緒,更多的是指煩惱(筆者按:梵文或藏文「煩惱」,英文常譯作「負面情緒」)。佛法對煩惱有三個不同層次的觀點:

(1)煩惱能摧毀我們的修持、健康及人際關係。

(2)煩惱有其正面作用,可成為逆增上緣,讓我們藉之修持。

(3)煩惱本身就是智慧。

因為煩惱而造作惡業,感到痛苦或困惑,是凡夫的層次;把煩惱當作老師,是菩薩的層次;了知煩惱的本質就是智慧,即離成佛不遠。

由於過去很多不好的經驗,我們認為煩惱是負面的,很自然想築一道牆去阻隔它。但逃避煩惱只會做成更大的痛苦,我們應該面對它。

轉煩惱為道用

轉化煩惱為道用的方法有三:

(1)正念空隙──例如感到憤怒時,不應以行動反映你的憤怒,也不應壓抑憤怒,而應創造一個空間靜下來,單純地直接感受、擁抱情緒。

(2)清明觀照──不要用任何概念去理解這些情緒,又或者用語言文字去標籤它。很多人會有好與壞的分別,某些宗教相信憤怒是罪惡的;心理學主張生氣與心理健康相關。而佛教認為瞋恨就只是瞋恨,我們不要標籤它,也不要執著它。

如果情緒很強,你再加上「我執」的情緒,將感到更沉重。因此,這一刻必須跟「我」和「我的」保持距離。

(3)放下自在──不要讓你的煩惱創造「故事」,誇大問題。密乘有很多禪修技巧可幫助我們「放下」。

當我們感到煩惱時,都會有「壓力」;只要有壓力,身體就會繃緊。所以要釋放我們的心,必須先感受身體哪一部份緊張,例如是心輪、還是臍輪等,慢慢放鬆。當你能夠放鬆全身後,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阿闍梨表示,以智慧處理煩惱,並不代表以後就沒有煩惱,因為我們尚未成佛。但這樣做可以讓我們在情緒中能看到自己的本性。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