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夢參老和尚打破自己出家六十年不收徒弟的慣例,為陳鶴山剃度,賜予法名昌一,號繼夢。「繼夢」意指「繼」承夢參老和尚未完成的「夢」,也就是法脈傳承之意,從這點足以瞥見夢老對這位徒弟的寄望。
夢老與陳鶴山只見過兩次面,便定下了情同父子的師徒之緣。在接受我們訪問時,海雲繼夢和上[1]透露他的出家因緣,「是由於地藏菩薩托夢給夢老所促成的。」夢參老和尚的夢境與一般人不同,「它就像連續劇一樣,是有故事內容的,並且有連貫性的,有些夢甚至可連續做半年之久。」乍聽之下,這有點不可思議,然而法界中我們莫能思議的因緣,又何止這些呢?
出家前的十年計劃
八十年代的台灣佛教教育發生了變化,傳統的佛學院教育開始慢慢轉移到研究院教育,使得人們對佛教的認知逐漸改觀。然而認知上的改變,卻依舊無法扭轉大眾對出家的負面觀念,一般人認為「沒用的人才會出家,有出息的人應該在社會上奮鬥。」海雲和上坦言年少時也曾有過這種想法,直到親自接觸佛法後,對佛法才有另一番體會。
「接觸佛法後,我發現我們對佛法有所誤解,甚至搞錯了佛陀的教導。經過五年的努力和整理,我決定把佛陀要宣講的道理講清楚。那要以甚麼身份宣講呢?經過一年多的思考,我決定出家,以出家人的身份弘法。」原本出家是個人的事,不過對已經結婚生子的陳鶴山來說,要出家必先安頓好妻兒,「那時孩子還很小,所以我決定多等十年,待孩子長大,我才出家。」
「十年後的甚麼時候呢?」和上自問自答,他接著說,「是十年後的元旦?還是那年的除夕?這相差也一整年嘛!我於是決定在第十年的冬至前出家。」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必須具足某些條件;而促成這件事情生起的條件,就稱為因緣。為實現十年後的出家夢,陳鶴山努力開拓、創造因緣,而在這努力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莫能思議的現象。
夢裏提點,毛遂自薦
人身固然難得,然而即使生得人身,想要進一步學佛修行也並不容易,因為還必須具備暇滿的人身。「暇」指閒暇,即是有時間的意思;「滿」指有足夠的條件。換句話說,要學佛修行需要有時間及足夠的條件。
從另一角度來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們亦無法在同一時間內從事兩種不同的行為,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作出選擇。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當人面對抉擇、取捨,便出現機會成本。如果將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套用在修行中,那麼我們會說,修行人所選擇的行為,必須與修行相關,才符合他機會成本的排序。主修經濟學的陳鶴山當然明白箇中道理。
為了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修習佛法,乃至家人有足夠的生活資具,他認為任職公務員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在台灣投考公務員不是樁容易的事,他於是跟觀世音菩薩祈求。「我跟菩薩講,這十年內要專心修行,兼照顧家人生活,但是社會上的工作過於忙碌,會影響修行。聽說經濟部的工作比較輕鬆,不過我又不想花時間準備考試,麻煩您幫幫我。」
陳鶴山羅列出這些「條件」後,便繼續用功修行。某晚,他在睡覺時做了個夢,夢裏有人告訴他要毛遂自薦,讓部長知道他在找工作。第二天醒來,他奉行指示,把畢業證書、成績單、退伍令準備好,一併寄到經濟部。「我在信封寫上『台北市經濟部部長收』,也沒寫地址,就這樣寄到了。報到的那天,家人還調侃我說,一定是當工友,因為沒考試嘛。哪曉得上班的第二天,位置都還沒坐暖,部長便要求我代表經濟部去開會,那次會議相當成功,我因此升了官。」憶述這段往事時,海雲和上顯得十分平靜,對於這種奇蹟,他只平淡地說:「我不認為這些是種感應,我只有做我該做的,那麼法界的因緣便會重組。」
生命僅存三周,卻仍生存至今
1990年間,陳鶴山疑似罹患肝病,於是前往台北市榮民醫院求診。於住院期間,先後被確診為肝硬化、大動脈腫瘤、癌症等。醫生遂即為他施手術,切去脾臟、膽、部分肝臟,而大動脈腫瘤則基於手術風險太高而滯留體內,故此醫生宣判他的生命僅存三周。
然而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海雲和上依然還活著,這又是另一樁莫能思議的奇蹟,他本身如何理解這種奇蹟呢?和上依然很平淡地說:「我倒沒有這種感覺,反正都是在修行,這都是對三寶的信心。如果真的要講的話,那應該是我在這之前那十幾年用功的結果吧。」海雲和上這十幾年如何用功呢?他修習過所有的法門,每逢拿到手的佛經,他都會讀誦108遍,「那時讀到都沒經書了。」結果「到達一個臨界點,我發現某些地方起了變化,譬如說身體改變了,當然這種改變,不是說長多一雙手或一雙眼睛出來,所以當醫生宣佈我只剩三周時,我知道我一定不會死。」
海雲和上拍拍自己的肚子,微笑著說:「這病唯一的影響是原本平平的肚子,現在卻像個皮球。挺著肚子,走起路來就像個孕婦,除了彎腰時摸不著地,有點不方便,其他沒甚麼影響。」海雲和上的瀟脫可見一斑。
地藏菩薩之請,夢老破例為他剃度
在經濟部工作的陳鶴山生活十分安逸,然而這種舒適的生活並沒有磨滅他的出離心。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距離出家的期限一天一天地靠近,陳鶴山卻還沒找到一位有緣的剃度師,他心急如焚。情急下他找一位擅長算命的朋友指點迷津,「朋友掐指一算,說:『成!冬至那一天上午九點到十一點絕對成,而且就這麼一天,否則你這輩子就出不了家。」
然而,朋友的指點並沒有剔除陳鶴山心靈上的迷津。海雲和上補充說:「不是沒法子找到剃度師,而是即使認識的,沒緣份就碰不上,連不來。」直到冬至前的一個星期,情況發生變化。
「那個禮拜六,有位學員告訴我,剛從紐約回來一位專弘地藏法門的和尚,希望能請他來我們剛成立的地藏學會講經。我一口答應,並順便請他為我求度。不過,他去了便沒有回來,所以我也不知道結果。
「禮拜二早晨六點多,有個口音相當重的人打電話給我,說:『你找我呀?我去找你好了。』我還沒醒過來,他已經蓋了電話。我就打電話去問那學員,這口音極重的老人是不是他講的那位專弘地藏法門的和尚?」
夢參老和尚大概八點半就到達地藏學會,他們兩人談了將近三個小時。「當中我向他求度三次,可是都被他拒絕。第一次他說不收徒弟,拒絕了我的請求。」老和尚擅長演講,一講話就差不多半小時才停下來,陳鶴山看準時機,又向夢老作剃度祈求。「還是拒絕,說甚麼大家初次見面不熟悉,第三次又是拒絕。我們談到將近十一點半,他才匆匆忙忙地走,說是甚麼人家約他十點半去講經。不過既然已經遲到,講座當然就得臨時取消,他於是就去應供。應供完後,便回去午休,期內他又做夢了。」
所謂「禮尚往來」,「人家既然來拜訪,禮貌上我應該回訪,所以我禮拜五一早便打電話給他,他說:『都已經準備好了,你怎麼還不來?』我心中自是納悶,準備好?怎麼不早講?你不講我怎麼知道?萬一我沒去不就跑掉?我們十幾個人就趕快跑了過去。」聽著海雲和上一連串的反問,彷彿像是一個無辜的小孩正抱怨著粗心大意的老爸一般。
夢老和海雲和上的相處就是這樣子的,他們之間存在一種奇妙的關係,初次見面,卻情同父子;鮮少碰面,卻一見鬥嘴。然而所謂的「鬥嘴」,不是他們意見不和,而是彼此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模式不同,不過鬥一鬥,吵一吵就沒事了,奇特的是每次鬥完嘴,海雲和上都有很大的收穫。
夢參老和尚做甚麼夢呢?「聽老和尚說是地藏菩薩托夢,要求他為我剃度,並說:『此君乃昌隆華嚴一乘教義者。』所以師父為我取名『昌一』。」海雲和上接著說:「我那時剛開完刀,師父決定在長壽佛(無量壽佛)聖誕那天幫我剃度。」1991年12月22日,是農曆十一月十七,也就是阿彌陀佛聖誕,而那天碰巧是冬至,海雲和上圓頂的時間是當天的九點到十一點,而這些時間跟那朋友推算的完全吻合。
傳授修行心法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於是佛教開設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在海雲和上看來,都僅是「方便法」。無論修習哪一法門,海雲和上點出最重要的是「用心、恭敬心」,「對修習的法門不用心,沒有恭敬心代表對它沒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找甚麼大師都沒用。」
和上進一步解釋:「這些方便法,譬如念佛、拜佛、持咒等媒介,又統稱為『正法行』,是指行者按照正法而修習。透過正法行,我們才能找到修行的心法。」修行的心法是甚麼呢?和上說:「其實很簡單,如果以公式來表達的話,就是:疑情、摸索、實踐、邁向未知,最後是無盡的超越。不過光有公式沒用,就好像愛因斯坦發現的質能轉換公式 E=mc2,落到不專研物理學的人手裏,也起不了甚麼作用。
「重要的不在答案,而是在資糧,佛陀是沒有秘密的,三藏十二部都擺在那邊,可是我們為甚麼都沒法成就呢?不是佛陀不給我們成就,而是我們要成就的話,必須從資糧道開始,只是我們不願意而已。」
延伸閱讀
[1] 「和上」與「和尚」的意思是相通的。在海雲法師的著作中,他經常以「和上」自稱,所以我們沿用「和上」稱呼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