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文:རང་དབང་།
羅馬拼音:rang wang
漢文意譯:自由;自主
(藏語r不像英語或漢語的r,而像翹舌讀出英語l:舌頭垂直往後翹,發音時垂直放平。)
現代人很強調自由,而自由在藏文的說法是རང་དབང་ (rang wang)。རང་(rang) 是「自己」,དབང་ (wang) 是「權力」或「力量」,加起來就是自己有權力掌控自己,藉此表達「自由」或「自主」的意思。
自由與自在
རང་དབང་早於古代藏文佛經已出現,相等於漢文佛經所謂的「自在」。漢傳佛教經常都講「自在」,並非純為悠閒舒泰之意,而是指不受煩惱束縛、不被外境所轉,能做自心的主人。
此外,「自在」有時也作隨心所欲、運用無礙解。例如《寶積》、《華嚴》諸經提及壽自在 (指菩薩能隨意長壽住世,弘法度生)、生自在 (隨意受生任何國土)、財自在 (隨意運用資具莊嚴國土)、業自在 (隨意示現各種化身,利益有情) 等等多種「自在」。
自主和「他主」
有趣的是,藏文中除了「自主」རང་དབང་外,還有「他主」གཞན་དབང་(zhen wang)!གཞན (zhen) 是「其他」,དབང་ (wang) 是「權力」,合在一起即受他人主宰、被他人控制。
上世紀從藏文翻作漢文的經論中,有人把གཞན་དབང་直譯成為「他自在」!相信這是因為在某些複合詞中,單獨一個དབང་字即可表示「自在」。例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引用《入中論》偈,法尊法師譯作:
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
法尊法師另於翻譯《入中論》全文時,使用比較合符漢文文法的字眼:
若得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從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兩種譯文意思一致,都是說我們現在獲得八種有暇、十種圓滿的寶貴人身,若不趁此順緣具足、有能力自主的時候攝心修行,來生墮落惡道則受制於外在條件,屆時我們哪有自由去修持足以解脫惡道的善業?
觀音菩薩:觀自在
「自在」一詞在藏文除了རང་དབང་外,也可用དབང་ཕྱུག (wang chug) 表達,其字面意義為「饒富力量」。
漢藏佛教都推崇的觀音菩薩,藏文稱為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 (cen re zig wang chug),སྤྱན་རས་གཟིགས (cen re zig) 意思是「用眼看」,དབང་ཕྱུག (wang chug) 是「自在」。藏文的觀音菩薩名號,相當於漢文的「觀自在」。
《般若心經》開首的「觀自在菩薩」,即觀音菩薩。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解釋道:「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自在即是自由,擺脫了有漏有取的蘊等繫縛,即得身心的自由自在。」
唐朝「百部疏主」窺基大師更以所修之行、修得之果解釋「觀」和「自在」的關係,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云:「觀者照義,了空有慧;自在者縱任義,所得勝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為先,成十自在。」(「觀」意為觀照,即了解空、有兩方面的智慧;「自在」謂自由適意,乃觀照之果。過去行持六波羅蜜,現在證果圓滿;以智慧觀照作首要修持,藉此成就《華嚴經》所載的十種自在。)
漢地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三藏,認為「觀音」是錯誤的譯名,「觀自在」才是正確的。誠然,現今所見梵文經典中,該菩薩名號基本上都是寫avalokiteśvara──由avalokita (觀) 加上īśvara (自在) 而成,並沒有提及「聲音」svara。由於梵文「聲音」svara和添接於菩薩名號中的「自在」śvara (avalokita與īśvara合為一詞的時候,依文法規律要把前者最末的ta變成te,並把後者開首的ī減去) 十分相似,而且只有作為古印度雅語的梵語才有ś、s的分別,俗語乃至其他相關語系都只有s一種。因此,傳統上學者多認為「觀音」是西域譯經師對梵文avalokiteśvara的誤解,或者西域傳抄的經文本身已混同了ś和s。
即如唐‧玄應《一切經音義》所言︰「舊譯云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也。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云舍婆羅(śvara),則譯為『自在』;雪山已來經本,皆云娑婆羅(svara),則譯為『音』。當以舍、娑兩音相近,遂致訛失也。」
不過,據說在新疆發現了五世紀末的經文古抄本,在同一片殘葉上出現了五次avalokitasvara (「觀」+「音」),有學者據此認為「觀音」並非傳抄錯誤,「觀音」、「觀自在」兩種名號兼而有之,前者甚至比後者出現更早。這解釋了為何習慣使用「觀音」一名的譯師鳩摩羅什,也說菩薩「亦名觀自在也」(見僧肇《注維摩詰經》)。
無論如何,藏文中菩薩尊號只有「觀自在」,不曾出現過「觀音」。相信菩薩靈感廣大,不論眾生如何稱呼他,都同樣能聞聲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