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多少佛法?

最近這幾天,有弟子來問我:「師父,我都已經50歲了,距離往生不知還有沒有20年,但是佛法這樣博大精深,我能於餘下的日子將佛法都一一認識嗎?如果要一一先把《阿含經》認識,再來將方等經典一一了解,進而再讀讀般若經,然後就來看《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涅槃經》等等,我怕我真的趕不及『看』,更不要說完全『明白』!」我很真心、誠意的回答說:「其實,我們要知道,我們對佛法不是在乎要『認識』多少,而是能夠『運用』多少!」

我在英國念完博士畢業,便回香港開始執起教鞭,教的不只是大學本科生和碩士生,還有教授一些高等文憑課程,所以亦認識了一些對佛法有興趣的成年學生(mature students)。這些學生來認識佛法,為的除了是認識佛教文化之外,據他們透露,他們很多都是希望在這個紛煩的社會之中可以覓得一些可舒緩煩惱、困擾的「良方」,好讓他們自己可以活得自在。故此,我在第一年教書的時候,已經對這些學生提過:世學之中的儒家學說都重視「知行合一」,那麼涵蓋世間法和出世間的佛法更加重視「行解合一」,因此我們來認識佛教,具有正知正見後,我們便應該知道其實學佛不應要求自己讀多少、認識多少佛學,我們應該是在認識佛法之後,看看自己能把所了解的佛法「運用」多少在生活和修行之上。

只學不用的佛法?!

佛弟子本來就是不應該「口便說空,行在有中」,但是偏偏有些佛弟子當學習、了解佛法一段時間之後,便漸漸忘了自己學佛是為了「離苦得樂」的初心。結果,他們終日都是埋頭計較自己學了多少佛法,甚至只懂向同修們炫耀自己所學的佛法,而到真正遇上外境的挑戰時(逆的境令他們起「貪、瞋、痴」煩惱,順的境令他們起「貢高我慢」的煩惱),他們卻不能從平日所學的佛法之中拿半點出來處理挑戰和煩惱,反而令煩惱愈滋愈茂,令自己要苦惱地過人世間的生活,最終甚至是要賠上繼續輪迴或是墮三塗[1] 受無量苦報的沉重代價!

不要將佛法關在保險箱之內

針對以上這個學習了佛法而不會善加運用的情況,我曾經打過一個「把佛法放在保險箱」的比喻來說明。記得小時候,我常常受媽媽的吩咐「陪」(其實可能是監督)爸爸去銀行開保險箱,看看他有什麼「藏品」,又看看他放什麼進去或取什麼出來。我一般都會完成任務,之後便會很好奇地四處看看其他一大早來開保險箱的老人家,看他們究竟會放些什麼在保險箱。結果,他們一般都是打開箱子,把他們的珠寶飾品和金器等珍品一件一件拿出來把玩,然後就一件一件放回去,什麼都沒有拿走。現在,我看到上述的只計較「識得」多少佛法而不覺知要「用得」(懂得運用)的佛弟子,我都會想起我小時候看過的那些只看不用金銀寶物的長者。那些只聽聞、學習佛法而不能運用佛法於生活或修行上的人,就好像將佛法一直藏在保險箱,與其他同參道友碰面時才拿所學的佛法來向別人炫耀一番,終身都不會用那些珍貴的佛法,結果空獲人身、枉聞佛法、空過此生。

我寫這篇文章,是很誠意的要跟我們現在的佛弟子分享:我們實在不應該只把佛法看成是用來欣賞的珍品,而不懂或不去運用它。這實在是太愚痴!這實在就是如入寶山空手回!

共勉!


[1] 即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