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聞聲救助,解人之困,現世間大慈心──專訪正愛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陳文耀先生

從訪問場地出來,正值中午時份,冬日驕陽高掛,溫暖一點一點滲入體內。而在我心裏, 早早給受訪者陳文耀先生的言行,填滿了一份溫暖,一份感動。

人世間之困苦,有處境之艱辛,亦有心內無助之苦。然而, 世人視而不見,是因個人無力相助,還是不願伸手支援呢?困苦者縱使呼救,有時也得不到回應,何況在苦難中的人有時礙於一份矜持,難於啟齒求助,只有遙望天空,祈望見到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一念慈心  因緣相接

陳文耀先生早於13歲已在西方社會受教育,在美國數十年,建立個人企業世界,資產豐厚,對東方文化、宗教雖不至一竅不通,實沒有深切接觸。然而在某個早上,在家中見到觀世音菩薩顯現眼前,帶來的不是驚惶,留下的是一連串的疑問。為了追求答案,他走上學佛之路。這份因緣,帶領了陳先生認識佛法,改變了昔日只為名利生活的態度,並展開「正愛慈善基金會」工作。

陳文耀先生把經濟資源放在較貧窮的落後國家──如柬埔寨、越南、泰國等佛教國家,資助當地NGO機構,發展該地經濟,援助貧困家庭,創造就業。特別在教育方面,他大力捐助孤兒院。在一次探訪孤兒後,留下了電郵地址,叮嚀眾小朋友,若有需要,可電郵聯繫。有一天他收到一個從柬埔寨傳來的電郵,寫著 “HELP”,於是陳先生托當地NGO的朋友,前往找尋發電郵的一對小兄妹,尋求原因。原來小兄妹所在的孤兒院,因得不到資助,不符合政府條件,被關閉了,四十位孤兒被遣回原居村落。

這對年僅十歲的小兄妹,因雙親已故,只能隨村中長輩上山斬柴,造掃把為生,吃不飽,睡不寧,更不能再接受教育。後來十歲的小妹妹,記得陳先生的電郵,托人送上救助信息。正因為陳先生的一念相助,改寫了這對小兄妹的命運。他們 成為陳先生的養子女,得到遠房親戚作監護人。在陳先生資助下,小兄妹生活改善,重回學校讀書。這椿事發生在六年前,年長的哥哥,今年已入大學了。然而,當年被遣回鄉村的孩子,多沒有地址,找不到,因此不能相助。據說有些十三、四歲的女孩,就被父母送嫁, 給人家作媳婦。是命運?還是因緣呢?小妹妹的智慧電郵求救,一念慈心的陳先生行動尋覓,因緣相接,小兄妹成為他的養子女。先生當日聞聲救助,解人之困,現世間大慈心。

花開果熟  繁花自衍

陳文耀先生亦在柬埔寨資助NGO機構建學校,為當地下一代拔苦。農村家庭,多不關注教育,只想兒女成為家庭勞動力支援者,落田耕種,更認為上學是浪費。為了下一代,陳先生每月給予各家庭白米五公斤,條件是要父母讓子女上學,而且他們每月不可缺課多過三天。在此利誘下,希望農村子女能拔貧窮之苦,長知識,得好的思維,免代代都活在貧困輪迴中。

陳先生從商數十年,經驗告知,推行一個項目,能得到當地人參與,必事半功倍。每每在鄉村建設學校,他需要村裏的父母身體力行,參予建設,讓他們感到歸屬感,送子女入學是享受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他又出資培育年青人入大學,畢業後,各自回村當教師,貢獻自己村落。「正愛慈善基金會」在這方面推行六年了,花開果熟,繁花自衍,村民亦樂見成果。在一些村莊,當地NGO與旅遊團合辦「體驗農村生活遊」,國際遊客能親驗當地生活文化之外,學生亦可從招待中,以英文導遊,增加學習交流機會。生活遊反應良好,遊客親自體會,明白助貧之道,先予教育,因此得到各國遊客資助多達200個獎學金,為更多兒童提供入學機會。

陳先生回想在做慈善初期,因為不熟悉當地情況而受騙,險些有退轉之心。後來幸有佛法,調伏個人心態,才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路堅持。他分享昔日從商經歷,心態是著重成果。「舉例說,你不喜歡辦公室的顏色,下指令要更換,改天就會有人依你心願,達到你想要的。然而在慈善事業上,不能以這種心態來做。要認清楚是你去幫助別人,還是別人在幫助你呢?」他又分享:「要調伏自心。從佛法角度來說,就是不執著,隨緣放下,以因地出發,一轉念,就沒有求,不再是我投放資源,就要見果。」這心態,與他昔日從商時,大相徑庭。不僅如此,陳先生還提醒我們,面對社會問題,大眾常倒果為因,因而怨、憤、恨隨之成長。陳先生所認知的佛法是:學懂無常,以平常心面對,深觀事情。懂得這幾點,在處理事情上,自然會少了昔日的執著。

帶領行善  觀照自性

談到「正愛慈善基金會」(Seal of Love Charitable Foundation)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在學習八正道時,觀察到既然有正道、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偏偏就沒有了正愛,故以此為名,喻大愛無國界,沒有地域之分。在香港方面,因認識不少較富裕家庭的第二代年青人,他常鼓勵他們多去落後國家觀察,盼望能凝聚他們的力量及資源,早些投入慈善,播下行善種子。在做的過程中,感受那份喜悅, 並且了解了不是自己去幫別人,是人家成就自己。佛教說自利利他,可以啟發年青人行善的持續力。

此際, 腦海閃耀出一個問題, 為何「觀世音」有此名號?除了是聞聲救苦外,另一含義代表每個人心靈最深處的「內在覺性」,也是「佛性」。觀世音不但來觀你的音,還要讓每個人觀自己的音,彰顯個人「佛性」。陳文耀先生帶領年青人行善,就如觀世音般,期許我們展現個人的真如本性。

筆者記得曾讀過一篇報導,有一位趕赴山區的商人,須準時到達,方能得到資金挽救行將倒閉的生意。車子開入山區不久,滂沱大雨,沿路已見不少塌荒,車走在狹窄山路,驚險萬分。商人車子經過一處,遙見一家三口,遭塌荒的泥把車推到山邊。男司機受傷了,女的手牽著一個七、八歲女孩,向他高叫求助。商人目睹,本想停車相助,但時間緊逼,必須趕赴目的地。內心爭執了一刻,腳踏油門加速,車沒停下,一下子越過事發現場。婦人及小女孩哭聲更大,在山間響遍,在訴說為何你不相助。突然一個身影在滂沱大雨中閃現,原來商人下車跑回相助。同一時間,雨水帶著山泥,不斷從山坡沖下,把商人的前路埋沒,車被塌泥推下山坡。這幕令人驚心動魄,若非商人轉念,不忍拋下無助婦人,大概商人已連人帶車埋在深淵中。這篇報導讓筆者深刻思量,是誰救了誰?誰是觀世音? 

執筆至此,觀世音菩薩聖誕將臨,我們所知的菩薩精神是救苦救難,耳根圓通,聞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這份精神代表有求必應,渡苦眾生,助人解困。世人只知求助,當苦難盡去,可曾回望,我也能把這份精神延續? 我也能聆聽別人之困,解他人之難,默然相助,不多言語。我也可做觀世音,觀世間朋友、眾人之苦難。現世苦困之多,願你、我不單在觀世音聖誕日,翹首仰望觀世音莊嚴慈容,但願你也能有觀世音菩薩慈心,聞聲救苦。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