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正見與「此時、此地、此刻的人」--禪修止觀推廣的經驗與反思(三)

(續上期)

深入地禪修,首先我們要引導禪修者,建設一個人天乘善法的基礎,必須要面對現實,這個現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和生活。我辦了五期禪修班,有四期是不了解佛教的人,有一期是佛教徒,結果不了解佛教的人他們覺得很好,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而且那些題目可以帶回到生活中跟進地繼續觀照,在這以後可以再進行密集、深入的禪修。但是作為佛教徒的居士們則有很多的牴觸,他們認為,坐禪不是應該甚麼都不想嗎?為甚麼要讓我們去想?這說明大家對禪修有非常普遍的誤會。其實佛法最核心、最不共的恰恰就是觀察思維,不過是正確的觀察思維而已。 《華嚴經》說:諸佛以觀察思維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現在很多學佛的人走上了誤區,通過禪修和念佛,逃避現實生活中外在和內在的各種挑戰與困境。在念佛法門的弘揚上面,也是非常微妙,如果有些分寸把握不住,他會造成修行人自身的修行時間和現實生活的緊張和衝突,甚至最後影響到他人身心的健全,影響到他跟周圍人正常的溝通。

因為,很多人並沒有聞思的基礎,沒有正見的基礎,所以很難達到世間出世間圓融;所以當他一進入念佛法門的時候,就很容易走入到這種緊張和對立中,造成家庭關係的緊張,社會人際關係的緊張。所以,當我那次給居士們辦了禪修班以後,他們提了很多問題,心中有疑惑,覺得這是不是佛教的正確方法。當然這種方法是一個人天乘善法,要了生脫死這是不夠的,還要繼續往前深入。但是,因為目前時代我們很多佛教徒修行的偏差,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是要把法當成藥,來對治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病,要能治到這個病。有的可能因為學佛,這個病更加加重了,或者舊病沒有好又產生新的病。那這樣的話,佛教就會面臨越來越多的,來自於社會的詬病和批評。

從世界宗教來看,一類宗教是天啟或神啟,來自外在超越,神秘世界的啟發。另一類是自悟、自醒的宗教,在喜馬拉雅山這一帶中亞世界,在過去這一類的宗教是很多的。自悟、自醒這一類的宗教,絕大多數教派的產生都來自於禪修的,乃至在禪修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 《楞嚴經》把這個問題在極端的點上做了描述,這個極端的點就是誤入了邪途了,最後遭遇王法之難。但是,有很多教派他不邪但是不究竟,也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佛法禪修與之區別的根本特質。很多不究竟或者邪的教派,就是他們在禪修的過程中,對自己禪定的境界產生了執著,在那個執著上安立了一個見解,即是立見,於是就有他了的哲學和世界觀,這個教派也就產生了。那麼佛陀的禪修最終到達的是甚麼?他到達的恰恰是對所有這些知見的超越,當然也包括對所有禪修內在體驗、經驗的超越等徹底地放下。我們現在有很多的信徒們,不修行很麻煩,但是修行的人也許麻煩更多。他們在禪修中由於沒有正見的指導,古人說在黑山窟或者暗證境界中打轉,停留在一些很感觀、很具像的感受上,這樣一種修行路徑很容易造成他修行與人格的分離、信仰和生活的分離。所以,從這裏我也很體會我師父淨慧長老提倡「生活禪」這種對治的用心。

當我們以這樣一種禪修的方式幫助修行人建立一個人天乘善法的時候,或許也可以吸收借鑒一些現代心理學的成果,濟群法師多年就不斷堅持推動佛教與心理學的對話。在眾生的根本煩惱上,從古代到現代,到未來,所有眾生都是一樣的;但是有一些隨煩惱和煩惱的表現形式上,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們這種表現不一樣,身心的病態現像是不同的。所以,現代西方心理學的很多觀察角度和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也是有助於我們了解眾生在煩惱表現形態這種方式上的差異性。

總之,佛教的禪觀,以正見為指導的禪觀,應該直接地指向,此時此地,此一刻的人他的問題,這樣的話就能夠給當人帶來當下的現實的轉化、淨化、優化的力量。

(待續)

編者按:此為法師於北京甚剎海書院、2014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上的發言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