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uddhistdoor.org/bdc-files/uploads/2025/02/Screenshot-2025-02-09-at-4.40.57-AM-1024x676.png)
1932年,報界聞人吳灞陵與好友成立旅行團體「庸社」。同年年底,庸社在《華僑日報》旗下的聯營報紙《南強日報》創辦《旅行週刊》,逢星期一以附刊形式出版,刊登香港旅行的風光見聞。翻閱作者季子在1933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四十七期〈自元朗經錦田至觀音山(上)〉一文,我們得知位於元朗錦田八鄉之觀音山下,除了有廣為人知的凌雲寺外,還建有圓通寺、紫竹林、妙覺寺、覺照園、普明禪院、六和園等道場。清鐘悠悠,古佛佇立,我們不難想像當時觀音山一帶不失為一靜修佳處。然而物換星移,歲月無情,時至今日只有圓通寺、妙覺寺與六和園(今六和淨苑)尚存。
前人遊記有助廓清歷史
季子寫道,由於圓通寺與凌雲寺相隔不遠,居山麓之下,庸社一行人決定先拜訪前者。圓通寺正門僅題「圓通」二字,並無寺字,門前有聯「聞中深入山河靜,見處周偏大地寧」。時人稱之曰寺,皆因它是由凌雲寺中興祖師妙參老和尚所創建,但季子認為若按實際情況而言,主理道場的是湛修法師及一眾女居士,稱為圓通庵,亦未嘗不可。關於這點,同為庸社行侶的黃佩佳早於1930年10月17日在《華僑日報》的專欄「本地風光」上,便用上了圓通庵之名,更指道場有另一名稱為「蔴雀庵」,可惜他並未有解釋這稱呼的典故或來源。
過往談及圓通寺之歷史源流時,有指圓通寺創建於1910年,同時為一男眾十方叢林。事實上這並不正確。先說年份,黃佩佳及季子均記載為「庚申冬建」,即1920年。翻查政府檔案紀錄,妙參老和尚於1915年從八鄉上村村民手上購入土地;1920年,土地轉入凌雲寺名下。若說圓通寺在這段期間內建成,則與庸社二子所述吻合。
至於男眾道場的描述,誠如季子在文章所言,主理道場的是女眾;黃佩佳亦言有寬修比丘尼打理。其時圓通寺創建才十多年,道場忽然有此根本轉變,可能性不高。若仔細對照圓通寺地藏殿內歷代常住蓮位上的法名,便可確定圓通寺確為一女眾修行之所無誤。
![](https://www.buddhistdoor.org/bdc-files/uploads/2025/02/Screenshot-2025-02-09-at-4.43.06-AM-874x1024.png)
圓通內有妙覺
那所謂男眾道場一說,又是從何而來呢?根據季子所記,有一妙覺寺在圓通寺之後方,依山而建,宛如巖穴。現在我們參訪圓通寺,在離開大殿後往山的方向走,拾級而上,會見到一道石拱門,前後兩面均有匾額及對聯。走過石門後,便會發現有一座兩層高的樓房,那便是妙覺寺--男眾道場。
不少人將此妙覺寺跟元朗逢吉鄉的妙覺寺(舊稱妙覺園)混淆一談,這裏的妙覺寺,是在約在1930年間由谷山和尚(又名真潔法師)新建的道場。谷山和尚來自寶積寺,與妙參老和尚份屬同門,師兄弟二人當年一同來港避亂。妙覺寺殿內供有妙參老和尚像,橫題「禪餘遺影」,聯云 :「引眾能為善方便,開山原是種靈苗」。殿內壁間有寶蓮寺筏可大和尚送贈谷山和尚之聯:「谷隱仙籌,欣施眾哲;山藏佛法,樂貫群英」。可惜對聯與橫匾今已不存。
![](https://www.buddhistdoor.org/bdc-files/uploads/2025/02/Screenshot-2025-02-09-at-4.44.27-AM-1024x671.png)
![](https://www.buddhistdoor.org/bdc-files/uploads/2025/02/Screenshot-2025-02-09-at-4.45.14-AM-1024x669.png)
大殿簡樸 造像莊嚴
觀音菩薩以其耳根圓通法門,修證成道,因此道場名為「圓通」。今天所見的圓通寺,跟黃佩佳及季子九十年前所形容的相去不遠。圓通寺樓高兩層,建築風格近似凌雲寺,也是採用橫向發展。正門「圓通」二字及對聯依舊,不過1950年代時改為在水磨石上刻字。季子描述門前有一小池,其中砌有假山,題曰「玉璧峰」,又鐫有對聯「蓮池現就靈山景,蠻石生將石璧崖」。後來小池遭的及假山已遭移除。進內便是大殿,殿前門口有「苦海波中泛九品,磐陀石上七三摩」一聯,同樣也是翻新過的。大殿規模簡樸,地下一層供奉了西方三聖、觀音及韋馱菩薩。據在這裏長大的女居士所說,二樓最初是講堂,筏可大和尚、慈祥法師等也常來講經。像筏可大和尚每逢暑假必從寶蓮寺下山一個月,一年住屯門清涼法苑旁的如是住,一年住妙覺寺,梅花間竹。
後來大殿重修,有一位居士供養了西方三聖,因造像尺寸比預期高,佛龕也要相應加大,所以不得不將二樓地板拆去,成了現在中央通空的結構。二樓後來也隔成若干房間,供女眾居住。
(待續)
轉載自《香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