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每一次的出現,總帶來教人受用的開示。
2019年6月30日,為紀念法師圓寂十週年,法鼓山香港道場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如是我願音樂會」 。這個炎夏,香港社會氣氛熾烈,如處火宅,法師的紀念音樂會在這個時空出現,實在是微妙的因緣,既帶來啟發,並向眾生遍灑清涼。
音樂會重溫了聖嚴法師一生的奮進史,法師是當代偉大的宗教師,同時是一位高瞻遠矚的大改革家,為救拔眾生離苦而推動改變人心的心靈環保工程;為糾正民間佛教的流俗風氣,建立法鼓山去復興漢傳佛教的正法真義。
改革,總是會遇上阻力,然而法師用的是柔順克己的方法,忍辱負重去從軍,再在大眾質疑及缺乏支援下毅然出國留學並取得學位,然後到舉目無親的西方建立弘化基地,再於晚年創建法鼓山,病重仍勤寫水墨募款興學⋯⋯以積極正向的方式,奉獻自己的生命。
聖嚴法師一個人以悲願開路,以鐵志披荊斬棘,先自强,進而建立體制去推動及延拓,迎難亦無怨無諍,委婉而強壯,憑清癯的身軀,發揮出無窮盡的能量,完成了許許多多不可能的任務,一步一腳印地,用六十多年逐步建設出法鼓山這片淨土,讓無數世人包括我們,可以來學佛修行,改變生命。
法師運用智慧及慈悲去落實了他的改革藍圖,即便已捨報圓寂十年,仍然透過世界各地的道場,將影響力延伸,跨越國界,跨越時空至未來世代。法師以生命作開示 : 「改革,可以用克己、柔軟、圓融、謙和的方式去完成; 而慈悲的力量,廣大深遠。」
這晚的「如是我願音樂會」,藉由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去表達對聖嚴法師感恩與思念的心情,每項演出,洋溢法味,揉合藝術與修行,在澎湃的禪鼓聲中,彷彿感覺老鼓手就在現場。
音樂會由七個章節合成,每個章節先以獨白闡述聖嚴法師該段時期的奮進史,再藉藝術演出,營造氛圍,導引大家去感受法師的願與力。在流麗的音樂中,近二千位有緣人一同敞開身心,隨著音聲漂送,流曳穿越法師蜿蜓曲折的生命長河,跟法師以法相會,以情連結,以願同在。
讓我們透過音樂會章節,再一次欣賞 聖嚴法師抑揚曼妙的生命風景旋律。
第一章 : 拈花微笑
由頌缽演奏家曾文通演譯曲目 :「入靜山林」,表達聖嚴法師的出家至成長期。
公元1930年,聖嚴法師出生於江蘇南通一戶貧困人家,當時,正值水災丶飢荒與戰亂,人民生活顛沛流離,法師年紀小小,已經見證世間的重重苦難。
居住於長江江邊,聖嚴法師自小已聽聞狼山大聖菩蕯顯聖救度眾生的傳說,對出家,心生嚮往。十三歲那年,一位路過避雨的鄰居隨口探問,就這樣玉成了法師到廣教寺出家的因緣,成為了小沙彌「常進」。
在寺中初期,法師學習緩慢,後來透過不斷禮拜觀世音菩薩,開啟了智慧,從此對觀音的信仰,矢志不渝。
願力,帶動聖嚴法師在崎嶇顛簸的生命旅程中,開拓出一條光明開闊的菩薩道 ; 而大時代的洪爐烈火,亦隨著歲月,逐漸鑄鍊出一位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大宗教家。
第二章 : 火宅清涼
由舞蹈家梅卓燕及琵琶演奏家林灒桐合演,表達聖嚴法師的軍旅台灣──掙扎期。
在兵荒馬亂的大時代,為了個人安全,為了苦難的國家,更為了垂危的佛教,聖嚴法師毅然投身軍旅,前赴台灣。
儘管換上戎裝,但法師弘法的初心堅定不移,利用工餘時間博覽群書,同時在佛教刊物上,以筆弘法。
1958年,聖嚴法師偶然與靈源長老同單兩宿,法師不斷向老和尚請益,受老和尚一記棒喝,當下豁然開朗 ; 之後,蒙靈源老和尚授予臨濟法脈,成為虛雲老和尚的傳人。
1960年,法師於東初老人座下再次剃度出家,得法名「聖嚴」,因為此段殊勝的師徒因緣,法師亦承繼了曹洞法脈。
歷經十年軍旅生涯,熬越過嚴峻的身心磨難,聖嚴法師終於回到佛陀的家。
第三章 : 拓開智海
由琵琶演奏家王梓靜演奏曲目: 「落花無言」,表達聖嚴法師的閉關丶留學-潛修期。
為著佛學與修持的提昇,1961年冬天,聖嚴法師到朝元寺閉關潛修。每日念佛、拜懺、禪修、細閲經藏,再將心得撰書立文,利益眾生。
因為自小失學,法師深明教育的重要,他相信 : 「今天不辦教育,佛教便沒有明天。」為了提高佛教學術地位,聖嚴法師以四十歲之齡,毅然前赴日本求學。
留學過程要面對語文障礙,加上經費不繼令生活拮据,國內又傳來批評責難之聲,困難重重,然而,一切紛擾,並未動搖聖嚴法師求學的意志。
在陌生的國度,聖嚴法師靠明月為伴,精勤苦讀,一再憑藉願心,跨越困境,用六年時間,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
於汲取日本佛教界優點的過程中,進一步激勵法師弘揚漢傳禪法的決心,弘化之路,正待展開。
第四章 : 步步蓮華
由撀鼓演奏家張藝生及李子建,聯同香港道場禪鼓隊演出,表達聖嚴法師的東西弘法時期。
1976年,聖嚴法師應邀前赴美國弘法,第一次住持寺院,突破了語言與及文化的藩籬, 將禪法帶到西方。
1977年,恩師東初老人圓寂,法師返回台灣承接法務,住持農禪寺,接續恩師遺志,致力振興漢傳佛教。
為了將佛法西傳,當時法師每三個月定期奔波於台灣、美國兩地,展開如候鳥般東來西往的行程。
初期在紐約,居無定所,只得帶著弟子露宿街頭,靠執拾剩菜裹腹, 聖嚴法師並不以此為苦,堅持過著禪者克難的生活,展現出修行人的風骨,終於成功在美國設立東初禪寺。
聖嚴法師形容自己的一生,就好比一個在風雪交加中向前邁進的行腳僧,步履蹣跚,毎每行到山窮水盡,又驀然見到柳暗花明。
風霜的試錬,令法師在雪中留下的足跡,更深刻,更堅定。
第五章 : 大願開山
由曹樹華老師指揮,香港道場合唱圑與春風合唱圑演唱曲目: 「大悲咒 」及「法鼓山」,表達聖嚴法師創建法鼓山的歷程。
1989年,農禪寺面臨清拆,聖嚴法師帶領上千位僧俗四眾弟子,持誦大悲咒二十一遍,眾願凝聚,神咒感召,終於在金山覓得用地,再次證明觀世音菩蕯的慈力加披。
聖嚴法師以十六年時間,開創具時代前瞻性的國際性修行中心,2005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終於落成,以「大悲心起」為根本精神,祈願大眾發菩提心,聞聲救苦,利益眾生,共同成就人間淨土。
聖嚴法師年少時代,曾經發願要塑造一尊又大又美的觀音,如今夢想終於成真,於三面環山丶雙溪合抱的金山聖境中,蓋建出清雅質樸的觀音道場。
大願落實的這一年, 聖嚴法師已經七十五歲,在生命的黃昏階段,終於守得雲開,迎來美好的夕陽。
第六章 : 行雲流水
由鋼琴演奏家Pami Petteri Karvonen聯同藝術指導及首席指揮何文川老師丶香港愛樂民樂圑,一同演譯曲目「Ravel」,表達聖嚴法師的國際弘化時期。
千處祈求千處現,聖嚴法師一生努力實踐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走遍地球不同國度,關懷一切苦難中的眾生。
在法鼓山開山的同時,聖嚴法師展開更遼闊的國際行腳,於歐、美、亞洲開拓更多弘法據點,對全球信眾普施法雨。
2000年, 聖嚴法師於聯合國會議上,呼籲以慈悲關懷各個種族,以智慧化解教派衝突,為國際和平開啟了新的視窗,展現出當代宗教師的氣度與風範。
之後,法師在多個國際會議上,一再提出「心靈環保」的理念,期許全人類都能夠從內心生起大悲心,以平等的慈悲,愛護一切眾生,一同將地球的未來,引領去一個安定和樂的方向。
為了令佛法廣泛流佈, 聖嚴法師經常風塵僕僕,將禪法與佛法的種子,灑遍地球村,期待著開枝散葉的好時節。
第七章 : 空花水月
由洞簫演奏家譚寶碩,演譯聖嚴法師美好的晚年。
在法鼓山開山的2005年, 聖嚴法師亦開始罹患重病,但他弘法的腳步並無放慢,法師建立制度完善的僧團,將法務交託,同時勤寫水墨,去募款興辦大學,培育宗教師,期盼佛法能夠遍地開花。
法師晚年所受的病苦甚重,他化身為受苦受難的大菩薩,向世間示範如何病而不苦,用佛法去超越色身痛楚,活出美好的晚年。
2009年, 聖嚴法師圓滿了此生的使命,捨報圓寂。佛事簡約莊嚴, 靈骨植存於大地,親身示範殯葬環保,走到生命盡頭,法師仍然把握因緣,向世人提供一堂珍貴身教 。
當年,小沙彌常進發下如是我願「誓要將佛法的好,讓更多人知道」, 法師未圓的悲願,就讓我們一同接續。
聖嚴法師雖然已經遠行十年,但他用整個生命去敲響的法鼓,法音依然在風中流轉,在所有感念他的人心中,恒久迴盪,動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