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一老和尚修復道場實幹護教──「百喻人間」系列之二十八

原典

昔有群賊共行劫盜,多取財物即共分之等以為分,唯有鹿野欽婆羅色不純好,以為下分與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謂呼大失。至城賣之,諸貴長者多與其價,一人所得倍於眾伴,方乃歡喜踊悅無量。猶如世人不知佈施有報無報,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無量樂。方更悔恨,悔不廣施。如欽婆羅後得大價,乃生歡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爾乃自慶,恨不益焉。──《百喻經》卷四第八十七「劫盜分財喻」 (CBETA:  T04, no. 209,p0556b02-10)

從前有群賊行劫後將贓物平分,其中有鹿野出的欽婆羅衣顏色不是很好,列為下等物分給最劣的賊。那賊恚恨頻呼不公平、不合理。 但他拿到城裏去變賣時得到很高的價錢後,非常歡喜。故事好比世人不知行布施的利益,稍為行了點布施,到得生於天上享樂,方才悔恨當初不廣行布施。我們行布施應以「三輪體空」之心行之。近代高僧大德之中,聖一老和尚曾發心助國內各道場的修復,出錢出力,終生護法,是重興中國佛教寺院及壇場莊嚴的發展重要人物。

聖一法師(1922-2010)。字玄機,俗姓陳,廣東新會天湖均和里人,有一兄一弟及兩個妹妹。袓父及父親皆辦米行。他出生時天呈瑞相,家中長輩知其他日必成大器。聖一法師自少悲心甚重,見市集商販之鳥魚,常以零錢買而放之。19歲時,因爆發中日戰爭,江門淪陷,米行無奈結束。得父母允可出家,由爺爺親送,輾轉至蓮花山西竺林禮信求和尚為師,隨至鑽石山志蓮淨苑學習,於羅浮山華首台住大半年。戰亂期間求戒艱難,四年後終在韶關南華寺受三壇大戒,戒師為虛雲老和尚。 受戒後,聖一法師住南華寺,為複仁大和尚衣缽侍者,兼理財務,有機緣親近虛雲老和尚。曾於老和尚慨歎佛法衰落之時,聖一法師堅定地說,「不會!佛即心,誰能滅心!心不能滅,那又如何滅佛?」顯其慕教之堅定。1944年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南華寺面臨著斷糧的危機,他主動承擔起籌備糧食的重任,確保了寺院米糧的供應。離開南華寺後,到廣州六榕寺、上海玉佛寺和鎮江焦山定慧寺參學兩年多,後轉到香港「衹園靜室」誦經修行,應邀講經弘法。聖一法師有感禪宗不盛,在冬季與震天、性空等同參於地塘仔打襌七,以振禪風。此後數年,聖一法師常在大嶼山、地塘仔、昂平用功參襌。1958 年,虛雲老和尚召聖一法師回雲居寺,把自己的紫衣傳給聖一法師,以示溈仰正統傳人,為溈仰宗第九代傳人。

聖一法師在1960年起在寶蓮禪寺擔任維那及西堂之職。期間協助苦行僧悟明法師建寺安僧的心願,是寶林襌寺的起源。一年後,悟明長老往生,聖一法師住持寶林襌寺,參禪辦道,發心打禪七達一年之久。七十年代,聖一法師曾與法藉僧人法喜、慧行等至韓國參訪松廣山松廣寺,參謁九山襌師,再轉往日本經奈良,京都後回港。1979年國家漸轉穩定,落實宗教政策。聖一法師回國朝山,重燃他護教之初心,重興普陀寺之念頭,他提出八項建議:(一)僧須穿僧服。(二)綠化普陀。廣種樟樹。(三)寺前可讓善信參拜。寺後留作僧眾用功之用。(四)僧應上早晚殿。(五)普陀需自力更生。如生主產紫菜等輕工業。(六)安電燈。(七)修山路。(八)清理梵音洞底英泥石塊。自此開展他於國內重建寺院的事業,經他資助而修復的道場遍全國:雲居山真如寺、九華山盧山東林寺、西安臥龍寺、成都昭覺寺、山丹縣大佛寺、五臺山普壽寺等。

1983至1990 年期間聖一法師為寳蓮襌寺第五代住持,秉行古風,領眾熏修,建造大佛。退居後,聖一法師回到寶林禪寺,重編寶林堂組織:興殿堂,行祖訓,禦徒眾,立清規:夏則安居誦經習教,冬則打七參禪,早晚二時課誦,早午二次過堂用齋;嚴淨戒律,生活清淡恬靜,道場清修;農禪並重,為世人稱道。

聖一老和尚言語不多,實幹護教,有學有修,言行盡顯禪師風範。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