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氣像塵垢,頑固地附在識上。死性是否真的難改?(二)

(圖:網上圖片)

前文提及,「習氣」既然稱為「煩惱習」,就是不好的東西,卻與我們縈繞一生,糾纏不清。那麼,我們該如何把習氣斷絕、清除,回歸清淨的本性?

六祖慧能在《壇經》中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在己過,與道即相當。」 世間的人,如果想要修學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要緊的是自己要時常自我反省,看看有沒有甚麼過失?因此,想要提升自己,想要生活得更自在,想要化解種種煩惱,第一步就是要時時刻刻察看自己有沒有習氣。

然而,不見己過,只見人非。這是世間一般人的心理,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好,別人不好;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別人做的事就是不對。我們總又自以為很瞭解自己,很清楚自己,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是對自己看走了眼,充滿盲點,不知道「常見在己過」是修行的關鍵。也是這個原因,我們累積了很多習氣,自己也無法看清,因為久經積累,早已與性格融為一體,如不刻意覺察,根本難以消除。例如有的人從小就做壞事,因為受貪念驅使,經常小偷小摸,習慣成自然,那長大以後就會帶有偷盜的習氣。又如有人嫉妒成性,老是看不慣別人好,久而久之,就成了煩惱習,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就會感到痛苦,看見別人過得不好則沾沾自喜。有時又會在別人背後搬弄是非,造謠中傷,詆毀人格,甚至會想辦法去破壞別人的幸福。

習氣難以改掉,不止影響我們今生,甚至來世,多生多世都會受到影響。

不見己過,無從進步。有智慧者,不見人過,但見己非。

一切修正,就從當下開始。若然不改,習氣將像塵垢,頑固地附在識上,生生世世積累下去,執迷不悔,即使用智慧的水來清洗,垢氣還在,難以滅絕。

那麼,我們到底有哪些習氣?

一行禪師在《與生命相約》中提到人的習氣有九種:貪愛、嗔恨、驕慢、愚癡、見取見、執著、疑心、嫉妒、自私。除非你是聖人,否則我們隨意對號入座,總會照見出不同角度的自己。此等習氣源自無明,即是我們喪失了覺照,對法界不如實知見,所以造作顛倒的行為,那是一切苦的根本。

而在這九種習氣當中,「貪愛」總是列於首位。一行禪師提到:「我的朋友,何謂住於過去?有人這樣思惟:『過去我的眼睛如彼,我的眼睛所觸之色如彼』,這樣一想,他就被貪愛所束縛。有了貪愛就有了渴求。這渴求之感受就使他執著於過去。」使人執著於過去的就是貪愛、嗔恨、疑心、嫉妒等種種習氣,「所有這些都束縛著我們,使我們執著於過去。有時我們只要一聽到某人的名字(他過去冤枉了我們),我們的習氣馬上就會自動地把我們拖回過去,並由此又重新體驗過去那種痛苦煩惱。」

例如有的人沉迷賭博,習性難除,不能自拔,成了病態,縱使身心已陷於苦惱,可是一聽到與賭博有關的事情便會為之精神一振,任由念頭去控制行為,就算主觀意識上想改變,但也難以做到,因為習氣的種子已進入「識」,讓人失去了更正自己的能力。所謂執迷不悔,就是這個道理。習慣與性格一旦形成,是難以更改的,一行禪師當然也知道,要放下過去、回歸當下並不容易。所以他便指出:「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擋住我們內心的習氣力量。我們必須學會改變自己的習氣,這樣我們才能夠自如地專注於當下。」

學佛修行,就是重新認識自己;覺察自己,讓我們瞭解生命的本質,明白自己的問題,從而調整觀念,同時產生內在的力量去修正自己,這是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既然習氣源自無明,學佛就是讓我們破無明,生智慧。

有人把「識」比喻為一所大房子,沉澱著壞的習氣,但也有好的習氣。通過佛法的引領,修行者必須堅定地發願,將這所房子打掃得清淨無染,將所有污濁的東西給清除掉。有願才有行,沒有願力就談不上行。在這個願發了以後,在行的過程中,必然也會現出種種妄想。在你打掃房子的過程當中,必定也會塵土飛揚,惡的種子、善的種子會同時翻騰起來,讓人不安,但要知道這些都是虛妄的東西,當你抱著堅定的信念,向著解脫自在的目標前進,便會漸漸把煩惱習消除、斷絕,回歸清淨的本性,看見清明的淨土。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