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昔時有人,於眾人中,嘆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盜,直作實語,兼行布施。 」時有愚人,聞其此語,便作是言:「我父德行,復過汝父。」 諸人問言:「有何德行? 請道其事。 」愚人答曰:「我父小來,斷絕淫欲,初無染污。 」眾人語言:「若斷淫欲,云何生汝? 」深為時人之所怪笑。猶如世間無智之流,欲讚人德,不識其實,反致毀訾。 如彼愚者,意好嘆父,言成過失,此亦如是。—《百喻經》卷一第九「歎父德行喻」 (CBETA: T04, no. 0209, p0544b01-10)
《百喻經》這故事講述有一個人讚嘆自己父親的德行,強調他的父親慈仁不害不盜、直言實語,並且樂於行善。然而,有一個愚人卻認為自己父親比他的父親還要有德行,表示他的父親從小就不染污穢,斷絕淫欲。其他人對於這個愚人的說法感到荒謬,並且嘲笑他的無知,若自少斷淫欲他便不會來到這世間吧。現實中許多人並沒有真正了解對方的實際情況,可能會誤解對方的行為。佛教經典中有一部《維摩詰經》,中心人物維摩詰,他是居士身分的菩薩,弘法言行與大部分菩薩的行持迴異,為渡眾會走訪一般人認為是三教九流之地,真是前所未聞。
筆者一天到中環辦事,回程時途經蘭桂坊,傍晚時分,兩旁的酒館充滿客人,燈紅酒綠,很是熱鬧。回想曾經工作的辦公室在中半山,每天上班取道蘭桂坊經雲咸街再走上辦公室所在,沿途一路向上,下班則反方向而行,每天一來一回,運動量充足。這段時間最深刻的,是早上充滿垃圾的街道,破爛的玻璃、食物,空氣中夾雜難聞的氣味,不禁納悶,只是數小時的時間,同一地點有如天堂地獄的分別,留下了負面的印象。思惟著維摩詰居士的「心淨則國土淨」,生活的環境再怎麼骯髒,都可以轉為清淨,莊嚴成淨土,主要還是「一切操之在我」,實是大乘佛教在家眾的學習典範。
維摩居士,梵名 Vimalakīrti,音譯「毗摩羅詰利帝」,又作「毗摩羅詰」、「維摩詰」,意思是「無垢稱」,也就是很清淨,沒有染污的人。是大乘佛經中的佛教修行者。居士的妻子叫無垢,兒子名叫善思,女兒名叫月上。一家皆深悟佛法。維摩詰住在印度恆河北面的毗舍離城,家財萬貫,樂善好施,平常救助貧民、布施僧侶。《維摩詰經‧方便品第二》中描述他的生平:他以在家居士的身分修道,弘法的方式別樹一格,他不執著於外相、身分、地位,為了度化眾生,維摩詰居士向佛陀的弟子、天神、天魔、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等說法。有些品性頑劣難以管教的青少年,維摩居士就把他們收下來教育;他心中坦蕩、灑脫,甚至會到賭場、酒館、舞廳、妓院等地方說法。他不拘形式,不迎不拒,在佛法大海裡,以般若空的思想實踐六度,利樂有情,可說是提倡人間淨土思想的先驅及實踐者。
維摩詰居士最著名的開示在經中的〈問疾品〉,經文敘述維摩詰示現患病之身,並與到他家探病的諸位菩薩和聲聞羅漢充滿智慧和譬喻的問答。他們曾受維摩詰居士「教導」,而婉拒佛的差遣前去探病,只有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答應。文殊菩薩與維摩詰探討佛法,道盡機鋒。維摩詰為了讓眾生明白生老病死的實相,為了渡眾而示病,他的病是從大悲心生起,所謂眾生病,他才生病。維摩詰欲醫治眾生之病,明白疾病之根源在於「執著」,藉問疾的因緣傳授可以解縛的「不二法門」,繼而向大眾教導「空相」的大乘佛法。
維摩詰居士的自在無掛礙、無顛倒、無畏懼,其不對立的不二法,無分別的平等心,內心常住在佛法真理之中。「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一個人能夠不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不被外境所影響,則何處不能逍遙自在呢?維摩詰居士超然的思想,瀟灑的行佛,對現今的佛弟子示現智慧的啟發,是大乘行者的學習指引,落實在生活中,創造自己的「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