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細說香港天台宗的源流——從寶靜法師的開示與文學作品觀其佛學思想

寶靜法師(1899-1940)可算是將天台宗思想及教法輸入香港的第一人。天台宗遠承《妙法蓮華經》和龍樹菩薩的中觀學說,歷代祖師在闡釋佛理時,不但繼承和發展了龍樹的中道思想,而且充分運用和發揮了佛經中固有的文學手法,更準確、更有趣味地闡明天台宗博大精深的核心思想和觀點。因此,千百年來,天台典籍中不乏文采精美的論文,除了令我們理解天台宗圓融思想和修行方法外,天台祖師們的文學造詣也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

寶靜法師著作中的開示及說理散文,夾雜不少對仗駢文,文辭通達;本文探討寶靜法師天台宗教學思想,在領受法師法要之同時,也可以欣賞他寫作的文學技巧及藝術手法。

寶靜法師生平

寶靜法師(1899-1940),俗姓王,字寶靜。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生於浙江上虞縣。上海大同學院畢業,十八歲於奉化靈隱寺剃度出家,自取別號鐵峯。兩年後往寧波觀宗講寺入讀諦閑法師創辦的觀宗學舍,後改組為弘法學社。1932年,時三十四歲,獲諦閑法師傳天台第四十四代教觀總持,託任觀宗講寺住持及弘法學社主講。其後數年,寶靜法師於上海、浙江、江西、粵港等多地弘法及在各省縣區監獄佈教。1940年,在上海玉佛寺圓寂,世壽四十二歲,僧臘二十四。臨終偈言:「願生西方,親近彌陀,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寶靜法師與香港的法緣

寶靜法師曾多次踏足香江。1927年5月,應青山禪院住持顯奇法師禮請講《梵網經菩薩心戒品》。當時寶靜法師携帶諦閑法師《梵網經》手稿,顯奇法師並將之付梓,在香港流通。

1928年,應佛教淨業社羅忍慈居士之請,在堅道香港講經會主講《阿彌陀經疏鈔》數月;又分別於清涼法苑及利園的香港佛學會主講《四十二章經》及《佛說八大人覺經》,聽眾每日三、四千人。

1932年,寶靜法師由雲南返回寧波,途經香港,因「一‧二八」事變滯留,於香港佛學會宣講《普門品》,於跑馬地宣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主持四次「金剛法會」,並編寫《香海佛化刊》期刊。當時與會者有黃蘅秋、曾璧山等居士,後一同組織香海蓮社。之後數年,直至1938年,先後於香海蓮社宣講《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佛說四十二章經》、《梵網戒經》、《心地妙明》、《光明金剛寶戒》、《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普賢行願品》、《無量壽經》等,又啟建彌陀佛七 、生死念佛七及盂蘭法供等法會。

1933年,於東蓮覺苑宣講《阿彌陀經》,及於香港佛學會宣講《勸發菩提心文》。同年,開始在新界粉嶺營建靜廬。靜廬於1966年,由覺光法師改建為寶公紀念堂及佛教寶靜安老院。1978年,再改建為觀宗寺,並在寺前修建寶靜法師衣缽塔。

1939年,香港殷商黃杰雲與妻子王璧娥居士,及親威李素發居士,共同籌建弘法精舍。與此同時,寶靜法師再來香港弘法。黃杰雲、李素發兩位居士一直久仰法師盛名,遂禮請法師在弘法精舍開辦弘法學舍,並兼任主講一職。寶靜法師1940年回到寧波後,幾乎便沒法再兼顧香港的各個道場,弘法學舍的前景變得不甚明朗。後來法師更於同年12月,因操勞過度辭世。[1]

寶靜法師的戒律思想

寶靜法師重視戒律,認為戒律是一切修行的磐石:

欲滌塵垢也,非戒無以防閑;欲明心性也,非律無以正範;欲持教觀也,非戒無以固其本;欲修禪淨也,非律無以奠其基。

寶靜法師的念佛思想

寶靜法師同樣重視念佛法門,他自述其出家宗旨,是「教宏天台,行在淨土」。又叮囑香海蓮社蓮友:「毋須捐資助費,唯求老實念佛。」

法師將淨土念佛與天台止觀相成,他說:「止觀即念佛,念佛即止觀。」 一心不亂地持名念佛,即是不散之止;沒有散亂妄念,了了不昧,即是不昏之觀:

非止觀不足以顯念佛一心,止觀即念佛;非念佛不足以顯止觀不二,念佛即止觀。

寶靜法師將天台中的核心思想,如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五時八教、 三觀三止,都歸結到一心念佛法門;強調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便是現世即證無量壽佛:

念空真念,明明湛寂,前後際斷時,便是彌陀誕生。

法師主張用持名念佛的方法,因為可以收攝六根,息滅妄想,同時:「最投末世眾生之機,最易得益。」法師以清珠和濁水比喻念佛可以平息我們的散亂心:

持名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紛飛妄念旋歸佛念;無始無明,便成妙明。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寶靜法師又將天台止觀與念佛法門會通。他認為理一心,即是實相;一心不亂地念佛,不落思量分別,便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他首先解釋不執著有實在的能念及所念的主體,便是空諦:

雖然一句佛號,歷歷明明,而覓其毫髮之異相,了無所有。終日雙亡,而終日雙照,雙亡則能所不二,無異相即空義也。

次闡述假諦及中諦:

雙照則能所歷,然無一相,即『假』義也。若得如是念佛,驀直念去,不落思量分別,任運寂照不二,一心三觀,如是謂『理一心』精進矣。

對仗圓融的文學特色

寶靜法師甚少有詩歌傳世,但在其開示及著作中,夾雜不少對仗文體,文辭通達,不但讀起來流暢,而且簡潔鏗鏘,擲地有聲。例如,他說佛法不離世間,修行是要在世間積極作資生事業,便引用禪宗話頭,寫成對偶對仗駢文,闡明了佛性真如的本質與日常修習的方法,不外乎搬柴運水般平常事:

搬柴運水,皆是西來大意;揚眉舉目,盡是本地風光。

「搬柴運水」、「西來意」常見於禪師語錄及詩歌,亦常為歷代詩家引用,例如唐代龐蘊哲理禪詩〈雜詩〉: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號,青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修行不離開行住坐臥日常之事,要隨緣任運。又如臨濟宗善昭禪師(947 — 1024)〈西來意頌詩〉借庭前柏樹說佛性本具,處處皆是修行的道理:

庭前柏樹地中生,不假牛犁嶺上耕。正示西來千種路,鬱密稠林是眼睛。

寶靜法師指出文字只是名相上的區別,要明白萬物本質自性本空,不可執著於兩端:

妙性圓明,本離名相銓()辨;文字性空,何妨以言遣言。

寶靜法師善於將深奧道理平實地闡述,例如他用偈頌形式闡明了天台宗三諦圓融的道理:

妙性無性謂之空,三千宛然謂之假,非如非異謂之中,妙境原無空假中,而不離乎空假中。」  又

無所說而談銓(),真源之正令全提;無所住而安住,圓覺之物印總持。

法師用清風明月表達無住無著、心不攀緣的境界,即使將這些大自然景象收納心中,亦絲毫沒有留下任何塵染;設喻巧妙,甚具禪意:

貯明月於無心鉢裏,面面圓光;納清風於沒底籃中,番番透徹。

總結

綜上所說,寶靜法師的嚴守戒律、念佛觀、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的天台宗核心教學思想,於上世紀引入香港,發展成為現今香港天台宗扎根的基石。

參考文獻

釋寶靜著述、釋顯明編:《寶靜大師全集》,香港:佛經流通處,1979年版。


[1] 見鄺志康:《梵宇莊嚴,學子喜逢參教地──弘法精舍歷史再考(一)》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