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活到100歲

100歲還能在加州滑浪?100 歲的女士還能自己為汽車加油,駕著車去做義工?這樣的100歲可能是大眾所希望的。香港港安醫院健康生活與院牧副院長胡子輝牧師在2014年素食嘉年華以「素食活到100歲」為題舉行講座,並展示了一些健康百歲老人的生活照,指出其實長壽的品質也很重要。

胡牧師在醫院的管理工作中,發現很多人雖然知道要關注健康和怎樣做到,但總是知易行難,於是他以七年時間研究「如何實行健康生活」並取得博士學位,希望提倡預防醫學,讓人們可以實踐健康生活﹕「要健康活到100歲其實並不難!」


七個長壽的秘密

在美國阿拉美達縣(Alameda Country) 有一個關於長壽的研究,研究人員追蹤了當地的中、老年接近7000人十年的生活,看看什麼因素影響他們的壽命,發現當中七個生活因素和健康很有關係。

1. 不吸煙
2. 每晚睡眠7-8小時
3. 經常吃營養豐富的早餐
4. 兩餐之間不吃零食
5. 維持適當的體重
6. 經常運動
7. 不酗酒

研究指以上的七個因素當中,實行六至七項的人,生理年齡會逆行,當中實行七項者,其生理年齡會比實際年齡年輕十三載。大部分人以60歲為退休年齡,如果之後一直實行七項良好生活習慣的話,健康年齡就是44歲,退休後還可以遊山玩水。胡牧師表示﹕「這樣看來,健康活到100歲其實並不難。」


生活方式最重要

世界衞生組織警告,每年全球約3600萬人死於非傳染性病,即糖尿病、心臟中風、慢性呼吸病和癌症,當中六成死時還不到六十歲,屬於早死。心血管病和癌症往往是頭號殺手,飲食不正常令冠狀動脈容易囤積脂肪堵塞血管,胡牧師表示,有些人進行通波仔(學名球囊動脈成形術)手術後若不改變飲食習慣,和沒做手術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死亡率其實是差不多,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接受兩次通波仔手術後,也轉變成素食者。另一方面,不正常飲食也會毒害身體,引致酸性體質,製造環境讓正常細胞發生突變成癌細胞。

胡牧師引用坎貝爾博士在《救命飲食》中的癌症研究指出,由於中國三十多年前癌症病例很少,博士追訪中國農村,發現那時他們都是吃糙米,每餐有大量的蔬菜,肉則很少,只有幾片;博士後來又追查華裔的夏威夷移民,發現其癌症的病發率和西方人沒分別,由此可得知不是基因的問題。

另有位33歲患腦癌的醫學博士,復發後西醫己無計可施,他於是自行做研究,並著了《自然就會抗癌》一書,指出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但不是所有人都會發展成癌症,他進一步指出五個促進癌細胞生長環境,包括大量精製的糖、工廠式畜牧、大量化學物品、身體發炎、精神壓力及失落感。


工廠式肉類引發炎症

精製過的加工食品,如油炸食物、蛋糕和無纖維食物等等都為身體提供大量的糖份。癌細胞正需要大量的能量,製造新的血管供應腫瘤養份,現時也有些醫學技術是切斷增新血管,停止癌細胞的營養供應。工廠式畜牧亦帶來問題,動物在擠迫和惡劣的環境下生長會有抑鬱的情況,在高糖份、高激素的飼料餵養下,動物本身的荷爾蒙會變得很不正常。化驗結果指出,在有機放養農場產出的牛奶,其奧米加3和6的脂肪酸比例是1:1,而工廠式畜牧的牛奶奧米加3和6脂肪酸的比例則高達1:10甚至少1:20,奧米加3能保護心臟,奧米加6則幫助身體發炎,促進免疫反應。胡牧師表示,在有些情況下發炎是必須的,如被割傷的輕微傷口變紅,讓巨噬細胞把細菌殺掉。但若身體不是因為外來細菌而發炎,則會形成有利癌細胞生長的環境。


天然素食高能量

胡牧師同時指出,有研究者把注射了癌細胞的老鼠分別餵以不同的食物,發現那些被餵肉類的老鼠,癌細胞很快便變大了;而喝蔬果汁的一組,癌細胞則一直維持在原來大小。回歸天然食物,如生吃新鮮蔬菜,也對健康有正面影響。胡牧師以一位茹素的外國鐵人為例,他要在一天裏完成4公里游泳、踏單車完成180公里的路程,再跑約42公里的全程馬拉松。面對如此高度的體力需求,這位鐵人只吃高能量淨值的食物。原來很多食物花了相當的能量在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所以應減去用作消化吸收的能量,才是食物能提供的真正養份。這位鐵人最後發現未經烹調的純天然素食,是最容易吸收消化,也是完整的高淨值能量的食物。


適當壓力更健康

胡牧師又以七十年代有個很著名的實驗舉例,指出精神健康的重要。這個實驗把300隻老鼠平均分成三批,第一批老鼠讓牠一切如常,第二批老鼠讓牠吃東西時會有靜電,牠們當然覺得不舒服,但肚子餓時又不得不去吃;第三批老鼠吃東西時也會有靜電,但同時卻有一個按鍵,一按下靜電就會停止。研究人員把癌細胞注射到所有老鼠身上,看看老鼠抗癌的情況。結果發現,第一批活在自然環境下的老鼠,100隻當中有54隻沒患癌;第二組很無助的老鼠則只有23隻沒患癌;神奇的是第三組,有63隻沒患癌,結果甚至比在自然環境下的一組更好,科學家在這個研究中推論出精神壓力是人人都會遇到的,第二組的老鼠對現狀不滿,但又無力改變,會演變成慢性抑鬱,罹癌率大增。胡牧師認為,第三組老鼠患癌率甚至比第一組低,證明適量壓力有助健康﹕「壓力人人都有,最重要有希望和出路,沒有失落與無助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