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紅磚城內的法音──訪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

編輯﹕蕭曉華

任何一種事業如果要代代相傳,就必須注重後繼者的培養,佛教亦不例外;再者,強調利他的大乘行者,理當希望讓新生代認識佛法的人生智慧,藉此提升自己的生命。而一般年輕人若非本身或親友是佛弟子,則學校很可能是他們首次接觸正信佛法的途徑。因此,筆者將陸續走訪本地若干學府的校內佛教團體,以及與學子們關係密切的校外組織,探討本地青年佛教發展概況,並嘗試與該團體成員討論對於現代推廣佛法的看法。

第一站,筆者首先來到香港理工大學。

服務師生的非學生組織

香港理工大學包含許多外牆鋪滿紅磚的方型建築物,遠看就像一座紅色的城堡。佛學總令人聯想到文科或社會科學,但在這座以理工科目著名的學府內,卻冒起了一個佛學會。

2005年,校內佛教徒職員發起創辦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不同於從屬學生會的香港大學、中文大學佛學會,理大佛學會是獨立於學生會以外的興趣小組,所辦活動對像不限於學生,而包括整家院校的職員。另考慮到若像一般學生組織每年由學生重新投票選任幹事,而學生畢業後又無法連任,不利佛學會的運作,故該會現有的8名幹事,均由學校職員長期擔任。

現時,該會會員約有40人,大部分也是現職職員,亦包括退休職員、校友、學生,學生之中以研究生為主。會長甘耀權先生指出,會員中本科生(二十歲前後的學士學生)較少,是因為人到了一定年紀、有一定的人生經歷後,才會想到學佛。

許多學會都希望盡量招收多點會員,但理大佛學會並不如此,蓋因剛接觸佛法、信心未堅固的人,可能擔心加入某佛教團體後,等於作出某種承諾而受到束縛,令其不敢進一步認識佛教。

而佛教宗派眾多,每家道場、每位法師的風格都不同,理大佛學會便充當校內師生認識佛教的平台,邀請聲譽良好的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到校舉行講座或其他活動,讓大家有機會接觸各家各說。活動若能引起參加者對佛法的興趣,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道場或老師繼續學習,理大佛學會即完成任務,會方並不特別要求自身擁有一批長期會員。

活動多姿多采

理大佛學會除了邀請專人來校外,還會外借場地予其他道場,這令理工大學差不多每星期都有佛教活動,而且內容多元化,南傳、北傳或藏傳佛教的各式活動都有。如果活動主持人較具名氣,參加者可以多達千人。佛學會作為把佛教諸家介紹初學者的媒介,不論是打算邀請的對象或借用地方的外來客,幹事們都會小心考查其背景及口碑,確定沒問題後才容許活動。

常規活動方面,該會每星期都有一次午間讀經,不定期舉辦禪修班或養生功、八段錦、五禽戲等興趣班。會方設有圖書館及禪堂,前者收藏了整套西藏文大藏經以及一些漢文佛學著作;後者古色古香、寬敞典雅。拉開落地通花木門,露台外還有一片日本風格的優美石庭。

筆者與該會部分成員對話,得悉他們都是各自被不同的活動吸引而加入佛學會的,大家都表示喜歡佛學會這種師生同樂、多元開放的運作模式。

有關現代弘法的討論

趁著理大佛學會午間讀經的機會,筆者爭取與該會成員討論,作為大學佛教團體,怎樣向年輕學子推廣佛法。

佛教本身的限制

甘會長首先發言,他們曾舉辦數次佛學初階課程,每次都有五六十人參加,當中教員和學生的比例差不多。當被問及有否其他手法上更吸引年輕人的活動時,他針對筆者多次強調「年輕」,指出佛教在現代的弘傳,年齡並非關鍵,真正的癥結來自整個社會。新世代的問題太複雜,老師、社工、宗教人員都很難處理,教內長老更未必理解,遂不能作出相應的行動;在家人固然比較清楚現代生活的問題,但傳統佛教中出家人地位超然,令在家人不方便做太多弘法工作。

E小姐認為,佛教的經典都是文言文,文字艱澀,名相繁複,義理深奧,故不容易弘傳。而且宗教不同於一般興趣,不是做宣傳就能吸引人的。甘會長補充道,佛教另一現象是宗派太多,因地理位置分為南傳、北傳、藏傳,各各又分為眾多派別,除了宗義紛陳外,也沒有統一的組織或領導人,故弘傳受到侷限。

R先生覺得,很多人因為有自己的體驗才信奉某宗教,對沒有體驗或已有外教體驗的人,再努力推介佛法也沒有用。甘會長也說,佛法所說的「信」非如外教般以信仰為主,而是包含理解與覺醒的,人必須先「開竅」才會進入佛門。

澄清坊間對佛教的誤解

K先生表示,一方面,我們要了解年輕人的心態,針對性地策劃活動;另一方面,要矯正人們以為佛教是燒香拜神、偶像迷信的誤解,更要公開標籤附佛外道(裝扮得像佛教或挪用佛法內涵的信仰),明確指出哪些是邪見,加強宣揚正見。筆者恐怕公佈附佛外道名單將引起很多爭端,K先生亦表明白,一笑置之。

佛教徒推廣佛教的問題

J先生分享他的經歷:他以前讀佛教學校,只是跟著大家一起皈依,沒有真正的發心,儀式過後也沒再做甚麼。後來一些朋友極力向他介紹基督教,鼓勵他參加團契,他嘗試過一段時間後,發現其信仰不適合自己,才停止有關活動。他認為外教徒很主動、很熱誠傳教,這方面佛教徒是及不上的。

在場有人懷疑我們自己懂得不多、修得不好,怎能傳教?筆者指每個宗教中,熟悉教義的信徒都不多,能付諸實踐的更少,但其他宗教徒卻積極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與別人分享其信仰,這似乎顯示意願才是最重要的。K先生回應謂,其他宗教也算是人天乘的法門,它們弘傳得好,我們應該隨喜,不應有比較的心態;已能信奉其他宗教而修人天福報者,將來自有因緣學佛。(其實筆者並無與其他宗教競爭的心理,而是希望取長補短。其他宗教與佛教面對同樣的時代困難,仍能成功弘傳,當有其可取之處值得學習。)

另一位E女士則說,學佛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其後身邊的人自然會受到感染。至於佛教團體是否針對性地做年輕人的活動,視乎其因緣而定,無須強求每個團體都做相同的事。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的討論就此終結。各人都道出了一些佛教界的現象,也反映了若干種對現代佛法推廣的態度,熟是熟非、如何改善,希望讀者們一起思考討論,建言獻策。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