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內涵

兩不請──不請之友,不請之法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是阿彌陀佛指定的唯一行業──持名念佛。阿彌陀佛在此願向十方眾生保證:念佛得生。從前文介紹阿彌陀佛前身,即法藏菩薩在因地時向世自在王如來表明心跡,至發起四十八大願,誓言:若然我不能使六道罪苦凡夫來生我的佛土,速成佛道,我寧願自己不成佛了!

《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無緣慈是大慈,是無分別心而起的絕對平等之慈悲。

又如《無量壽經》云: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所謂「不請之友」,就是諸佛為我等「少善根福德」的貧苦眾生,自告奮勇,在我們尚未請求諸佛做好友的情況下,自動向我們搭訕,並且心甘情願地為我們擔起債務,無條件地償還我們多劫的生死重罪。

《無量壽經》又云: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所謂「不請之法」,就是在我們尚未向諸佛請法的情況下,諸佛已為我們準備一切善本,使我們獲得無量功德,皆度彼岸,到「上善之人俱會一處」的佛土。所謂「視若自己」,充份體現諸佛自他同體的中道慈悲。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學佛大悲心。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去想,就不難體會阿彌陀佛的願心非比尋常,領略願文中「十念」之前的「乃至」兩個字之內涵。

「乃至」,就是有彈性、不設限,乃至無條件

釋尊稱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之為「超世願」,何以故?試想,眾生數量不可思議,業力又是不可思議,何況六道凡夫的業障深重,法藏菩薩要為度無邊的眾生,必須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才能為眾生消業除障,出離三界生死,更何況要使他們具有等同佛種性的善根和福德,得生如是功德莊嚴的佛土!

諸佛當中,阿彌陀佛願力最深廣、威德最不可思議,被讚歎為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此外,釋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迴施其真實功德給罪苦眾生,使願意接受其願力救度的念佛眾生,可以得生真實報土!

這個彌陀施為和眾生趣求的過程中,阿彌陀佛必須解決一個大難題:他怎樣迴施其真實功德給十方罪苦眾生,尤其是垢障凡夫,乃至謗法闡提呢?為了利及這些無緣出離的眾生,阿彌陀佛迴施功德的途徑,讓這些眾生都能攝取的方法,必須是「簡單、容易」。

若然有一個眾生做不到、拿不到,阿彌陀佛的慈悲豈不是不徹底,阿彌陀佛的智慧和能力豈不是有限的? 如今阿彌陀佛成了佛,此難題已不成難題矣!由此可知,我們去探討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內涵時,必須朝著「簡單、容易」的方向去想。願文中的「乃至」兩個字流露阿彌陀佛的無盡悲心和超勝的智力。

所謂「乃至」,阿彌陀佛預定往生淨土的方法是有彈性、不設限,「乃至」是無條件的。同時,儘管被救度的一方,「乃至」是甚麼根機,是出家,還是在家;是善人,還是惡人;是上智,還是下愚等等。

在願生者的能力上,是修定善觀行,還是修散善三福;是有佛法善根,還是有世俗善根迴向,「乃至」甚麼到修不到,做不來,從來没有任何宿世善根的逆謗闡提,阿彌陀佛都一律荷負群生,一力承擔,保證喊其名而願意接受他來救度者,悉皆得生其國。

只要一心迴願往生淨土,人人得生,萬不漏一

我們以這種取態去體會彌陀的大悲願心,和看待這個彌陀救度的淨土法門。所謂「乃至」,例如就念佛的數量,從多向少,上盡一形,下至十聲。就念佛的時節,不論何時、不論久近。就念佛的地方,不論何處。就念佛所緣事,不論何事,行住坐臥。就念佛人的心境,不論定散。如此類推,只要一心迴願往生淨土,人人有份,人人得生,萬不漏一!

所以,「乃至十念」就是念佛,也就是善導大師的總結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一聲」,所以「十念」就是念佛的意思,當然這是一個代表性的含括用辭,不是僅限於十念而已。

記得我曾撰文,善導大師釋散善三福,迴向求生,說了七次「迴亦得生」,云: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迴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由此得知,阿彌陀佛呼喚修散善三福,迴向求生的人,根本不介意是人具行三福,還是二福,還是修單行一福,「乃至」三福俱不行者。只要一心迴願往生淨土,人人得生。

當然,這個「迴」是迴自力、向他力(佛力),即將所有過去和現在自力所修善根,悉皆迴向,向求佛力迴施的名號功德。這個「願」是願意接受彌陀已成就的真實本願,回應彌陀的呼喚,順理成章地得生淨土。

因此,諸行之中,念佛最易。念佛之中,持名最易。持名之中,稱名最易,所以,釋尊在《觀經》刻意留在下生下品文,才演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時,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具足十念」,必得往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