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立願承前而繼後 — 三大古剎之凌雲寺(下)

圖:梁生庚
圖:梁生庚

(續上期)

刺血為墨,以身供養

凌雲寺除了菜園、蓮花池之外,尚有羅漢花園,一共放置了十八尊雕像。衍悌法師說,本來她曾想過在花園種植樹木,後來轉念一想,從經營角度看,樹木生長得快,需要人手及資源打理,是否值得為了一時美觀而輕易下此決定?一番考慮後,還是認為放置羅漢像較適合凌雲寺的長遠定位和發展。不少遊人喜到羅漢花園拍照留念,他們莫不深深感受到十八羅漢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之精神。

在花園的另一邊,有一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大型石刻,經文是聖一老和尚手書。原來老和尚終身受持《金剛經》,又曾以舌血親筆恭敬抄寫此經。老和尚刺血為墨,以身供養,其功德甚為殊勝。法師表示:「一所寺院離不開佛、法、僧三寶,佛寶和僧寶我們都有了,這塊《金剛經》石刻就是法寶的代表。」

石碑刻有聖一老和尚以舌血親筆抄寫的《金剛經》,功德殊勝。
石碑刻有聖一老和尚以舌血親筆抄寫的《金剛經》,功德殊勝。

衍悌法師介紹了舌血手書的《金剛經》後,指向不遠處的一株花。此花葉片呈金黃色,形狀有如芭蕉葉。法師說,那是地湧金蓮,由妙法寺退居方丈修智大和尚贈送。原始佛典中有寺院必須種「五樹六花」的說法,地湧金蓮就是六花的其中一種。

大殿裏供奉着橫三世佛,分別是阿彌陀佛(左)、釋迦牟尼佛(中)及藥師佛(右)。
大殿裏供奉着橫三世佛,分別是阿彌陀佛(左)、釋迦牟尼佛(中)及藥師佛(右)。
1925年元朗合益公司致送「名山佛境」牌匾予凌雲寺,以祝賀大雄寶殿落成。
1925年元朗合益公司致送「名山佛境」牌匾予凌雲寺,以祝賀大雄寶殿落成。
影堂內有凌雲寺歷代祖師的德相及蓮位
影堂內有凌雲寺歷代祖師的德相及蓮位

大雄寶殿供奉橫三世佛

正門一般情況下是關閉的,遊人可從客堂的出入口通往大雄寶殿。大殿於1924年竣工,翌年夏天舉行佛像開光崇陞典禮。殿內供奉了橫三世佛,分別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及藥師佛。殿內外懸掛多副楹聯、牌匾:正廳中門上方的「大雄寶殿」四字,由鄧偉堂、鄧伯裘為首等鄉紳敬贈;「福地羡凌雲此山中有禪院多間羣推首剎,洞天施法雨這門內無塵緣半點獨現曇花」的楹聯,是由建造大殿者陳初勝所撰;「名山佛境」四字,由元朗合益公司紳董致送,題銘中言「妙參大法師鳧飛至此,以為絕好名勝,不可無景物㠯 (以)點綴之。經營十載,始獲如願。」

羅漢花園裏的地湧金蓮是妙法寺所送
羅漢花園裏的地湧金蓮是妙法寺所送

大殿連接影堂,衍悌法師說,影堂是安置祖師遺像之殿堂,有自妙參老和尚起歷代祖師的德相和蓮位。來到偏廳,只見桌上已有茶席,才知道衍悌法師愛茶、懂茶,她希望在凌雲寺推廣茶文化。「像我們準備要喝的曼松,曾經是貢茶,是清朝乾隆皇帝的最愛。」普洱茶可分為生、熟兩種,香港人習慣喝熟普,法師卻獨推生普。「其實生普含有三百多種微量元素,沒有一種對人體有害。」法師又提醒我們,在凌雲寺裏也能請茶。「我們這裏的茶能泡上二、三十泡,喝上一整個下午也行。」

衍悌法師愛茶、懂茶,她希望大家對生普洱 有更深認識。
衍悌法師愛茶、懂茶,她希望大家對生普洱 有更深認識。

承前人遺志 努力經營

衍悌法師之後帶領我們來到禪堂,介紹說:「相傳當年鄧洪儀長子鄧欽為繼母黃氏建築凌雲靜室,鄧欽就是在這個位置供奉其父親神位。黃氏也是在此處居住,禮佛、為夫誦經。」若參訪者匆匆一看的話,可能會誤以為禪堂格局與一般道場無異,因而輕易忽略了特別之處—禪堂左方安放了數幀聖一老和尚遺像,遺像旁掛有佛源老和尚寫給聖一老和尚的一首詩偈,茲紀錄如下:

1955年大雄寶殿重修落成,由筏可大和尚主持開光典禮。圖為大和尚親筆手書之法語。
1955年大雄寶殿重修落成,由筏可大和尚主持開光典禮。圖為大和尚親筆手書之法語。

尋幽訪隱上凌雲,谷澗泉聲入耳聞。
山似觀音聳天際,寺朝西面翠微氛。
故人相見精神爽,禪室虛明道業親。
攜手同行瞻佛像,登堂入座品齋茗。
深情默默心頭湧,臨別依依慰語殷。
祝願健康久住世,眾生有賴最堪欣。

法師指出,2000年5月聖一老和尚在凌雲寺安居養病,雲門山大覺禪寺方丈佛源老和尚前來探望。二人均為虛雲老和尚傳法弟子,佛源老和尚與故人良久未見,一見面頓覺神清氣爽。兩位老和尚攜手同行大殿,瞻仰佛像;又在齋堂用齋、客堂品茗。臨別之際,雙方依依不捨。佛源老和尚賦詩一首,祝願聖一老和尚法體安康。法師當時也在兩位老和尚身旁,每讀此詩,不禁受字裏行間的情真意切感動,因此特別從寶林禪寺請來原稿,掛在禪堂。

「禪堂除了是僧眾日常用功的地方,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它還是一個課室,我們會在這裏舉辦課程或工作坊。」法師補充道。

禪堂除了是凌雲寺常住用功之所外,它也是一個課室,用來舉辦各種課程和工作坊,接引大眾。
禪堂除了是凌雲寺常住用功之所外,它也是一個課室,用來舉辦各種課程和工作坊,接引大眾。
衍悌法師在後山園區開闢耕地,讓小朋友參與「種子計劃」,透過播種領略食物得來不易的道理。
衍悌法師在後山園區開闢耕地,讓小朋友參與「種子計劃」,透過播種領略食物得來不易的道理。

衍悌法師師承聖一老和尚,聖一老和尚是師承虛雲老和尚。對於自己繼任住持一職,法師是這樣看的:「我雖非老和尚法眷弟子,亦非來自延祥寺法脈,但妙老和尚明言凌雲寺是十方尼眾道場,有能者居之。因緣如此,我願承前人遺志,努力經營。」談到未來發展,法師表明會以教育為主,務求與大眾廣結善緣。凌雲寺已舉辦了兩屆『佛教生死兩安關懷課程—種子教師培訓計畫』,第三屆於去年11月開始。此課程以經典為依據,以生活為導向,目的是讓學員掌握淨土經典內容,將佛法應用在生活實修上,從而體悟「生死兩安,悠然自在」。「在凌雲寺,老、中、青三代的朋友我們都能照顧,例如『老友記念佛』活動,鼓勵長者和家人一起來參與。讓長者在這裏享用美味齋菜、學習念佛、聽聽佛教故事,家人也能藉此稍盡孝道。小孩子方面,我們在後山園區開闢了耕地,讓他們播下種子,之後寺裏義工會替作物施肥,大約兩個月便可以收成。這樣一來,他們從中認識到食物得來不易的道理,學會惜福、培福。」衍悌法師盡心盡力,為凌雲寺繪製發展藍圖,成果自當可期。

(全文完)

轉載自/原載於《香港佛教》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