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出處:《景德傳燈錄》卷27:

傅大士,齊明帝時東陽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業為農。建安四年五月八日生,少未讀書,常與鄉里人等網魚。每得到魚時,卻又以竹籠盛之,沉人深水中,交且祝曰:「欲去者去,願止者止。」因此別人都說他愚癡。

梁天監十一年,大士16歲,娶到劉氏妙光,生二子。後來在稽亭塘下網魚時,遇一梵僧,僧對他說:「往昔在毗婆屍佛前,我和你同時發願渡生,現今兜率天宮中你所享用的東西都在,你什麼時候回去呢?」大士聞之瞪目而已。其僧又道:「汝試臨水觀影!」大士低頭見水中圓光寶蓋,頓悟前因,於是拋棄漁具,攜僧歸家,請求修道之地。僧指松山下雙檮樹曰:「此可棲也。」遂結茅庵而居,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解讀:

禪詩,重在參,而不在解。分析所得的是知識,參所領會的是境界。看似矛盾,境界卻與真實相會。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問題不在空手如何把鋤頭,步行如何騎水牛,而在於讀者能否打破「空手」、「步行」的固有概念,體會「蘯相」後的自在,看見現象上的一切可能。

「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說的也是境。心靈澄空,在橋上看的水,是流、是不流,也不重要。在橋上,人心隨橋而流,無所障礙,逍遙自在。

有跟空、動與靜,看似相異,實則有中有空、空中有有,動中亦靜、靜中亦動,相本無相,不著空、有,不住、不著、不染,「無所住而生其心」,來去自如。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