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

上文與大家共研《觀經》的「下品上生」文,審視自己是否屬於此文所言的根機。按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岀:下輩三品皆是「遇惡凡夫」,而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

一般凡夫,皆是惡多善少;只因宿世有佛法善根,有人雖今生得聞經法,不生誹謗(聞),卻「不解義趣」(思,如上品中生之機),更不能「受持」(修,如上品上生之機),故仍是造業造罪之下輩凡夫。

但此人忽然想到生死在呼吸之間,自知命延不久,無常瞬至,危在旦夕,意欲終止生命流轉,或終結生死輪迴,所謂「命欲終時」,遍尋而值遇善知識。善知識順應是人之機,讚說眾經首題名字。是人聞經,得除千劫極重惡業,但卻不足以「償還」消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徹底解脫輪迴之苦!

說到這裏,大家還以為釋尊示意,教我們命欲終時要聞經、誦經,但好戲在後頭。《觀經》續云:「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可知,善知識若有大智慧(智者),轉 教是人意念阿彌陀佛佛,身行合掌叉手禮 ,口稱念彌陀之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以稱彌陀佛名之「功」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當我等凡夫稱念彌陀之名號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及聖眾,應聲來現前,讚慰此下品上生的愚惡之人,改稱為「善男子」,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

善導大師解釋此段重要經文,云:明所聞化讚,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勸令稱名,將為要益也。應知。
好一句「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整個除罪、來迎、讚慰、接引的往生過程,唯論稱念佛名之功,與平生之時修三福,如聞經、誦經之事無關。善導大師更明言:一者,正念稱名是佛的願意,唯勸念佛,不勸修三福,如誦經等;二者,雜散之業者是修三福,如誦經等,相反而言,念佛則是正定之業。

為甚麼善導大師說聞經、誦經是雜散之業?且看善導大師一對問答,如下:

問曰: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意也?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來逼,善人雖說多經,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輕。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從這對問答可知,願生淨土者的往生行業,貴乎(一)不雜,即一心,(二)不散,即不亂,如《阿彌陀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算願生淨土者不持名念佛,堅持要自修三福,如讀誦大乘,迴願求生淨土,其心要攝意,不得雜散;其行要專精,不得懈怠,是為「至心」。

我等凡夫都是造罪之人,業障深重,加上死苦來逼,何來「至心」修福迴願?釋尊念以聞經一事來襯托,突顯念佛之殊勝,勸導我等凡夫以一佛名攝散以住心;由於正念稱名,心慇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淨土法門是指方立相,從方便入真實

很多佛門中人以為誦經為上,持咒次之,念佛只為下劣怯弱之士開個方便,殊不知淨土法門唯說念佛,簡易單純,行亦容易,果卻至極。淨土法門是佛力救度、求生淨土的法門,很特別,有別於一般自力修行、斷惑證智的法門。後者強調離我相,破法執,但後者卻指方立相,從方便入真實。

如釋迦世尊在《觀經》引彌陀世尊讚言:「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言中佛以「你、我」互呼,難道兩位世尊都着了我相,人(你)相嗎?既然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當然要確立被救之機(罪苦眾生)和能救之法(彌陀名號)的關係。

若然淨土行者取聖道門的離我相,或破法執思想,否定被救之機(罪苦眾生),或能救之法(彌陀名號),怎能與彌陀願力相應,得入淨土之門呢?作為淨土行者,一心專讀誦淨土三經,佛如是說,我如是信;佛如是願,我如是順;佛如是教,我如是行。如是行是如實行,老老實實地念佛,不敢有疑。

龍樹菩薩說:淨土法門以信方便 – 真實的方便,因為淨土法門也是菩薩道,而且易行疾至、自致不退轉。若人念彌陀,稱名自歸──歸向彌陀的極樂報土,即入必定──入正定聚,必至滅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成佛道。

善導大師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既然極樂世界是彌陀之家、佛之境界,必須具有相當佛的功德才能得生。若憑凡夫隨因緣的有為法,以雜散之善業 (如修三福),怎可能得生極樂世界?諸佛如來在諸法中,為凡夫選取往生彌陀之家的要訣方法,唯教一心專念彌陀佛名,不論餘法之事也!

名號獨運,三業無功

最後提一點,下品上生之機具佛法善根,曾讀誦大乘,又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有功,蒙佛來迎接引。相比下品下生之機,不具世俗和佛法兩種善根,身未曾禮佛、意不遑念佛、口隨聲而呼,可謂「三業無功」,可知「稱佛名故,我來迎汝」,是阿彌陀佛是酬因之身,本誓願力的自然回應,及彌陀名號的功德力用,與稱名者的根性、修業、工夫等沒有直接關係。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