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札記——「藏頭白、海頭黑」

(圖:Pixabay)

(一)

我們學習任何知識,總想辨法去找一條途徑來認識相關知識,這途徑稱為「入路」。禪宗公案是了解禪宗思想的「入路」之一。我們看禪宗公案時,往往會遇到有趣的、有思考的、有百思不解的不同閱讀經歷。按禪師開示的本意,只為了啟發學人們由迷轉覺,直接「明心見性」。換言之,禪宗的教學方式是啟發性,見性內容是不可說。

「不可說」並不代表有神秘性,只是每位學人的習氣不同,接引的方法因人而異。由於文字及語言皆有其局限性,未能完全表達或接收相關的所有意思。因此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精神,在於見性不在文字言語上,有別於在佛教內以經教傳法方式,來接引學人們。這個「別傳」是「宗門」傳心法的獨特之處,傳法在於「禪機」,在每一次機遇中,禪師以心法接引,學人當下化掉其所「執」而轉念,或是所謂「回頭是岸」的另一詮釋。這些接引的過程,被記錄下來了,讓其他學人參考,便成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禪宗公案」,與禪宗「不立文字」本意並不相違。

(二)

在禪宗傳法的精神下,進一步了解「禪宗公案」的研習方法。現引用巴壺天(1905-1987年)在《禪骨詩心集》的見解,他說:「禪宗公案多是一則一則的,上則與下則各自獨立,了無關涉,因此一般人認為禪宗公案好似『無孔鐵鎚』,其實只要找到它們的關鍵,是不難了解的。」[1]

巴氏認為禪宗公案好似無孔的鐵鎚,無法加上手柄,意思係無從著手。但當我們只要找到關鍵所在,它們是不難了解的。他所說的「關鍵」,分為五項: (一)雙關性,(二)象徵性,(三)否定性,(四)層次性,(五)可取代性。[2]

由於禪宗公案的內容豐富,義理睿智,在《景德傳燈錄》卷七記載馬祖道一的「藏頭白、海頭黑」的公案[3],常被稱難解或被錯解,讓我們在文字解讀及梳理後,看看是否找到及認同巴氏「關鍵」所在。

僧問馬祖︰「請和尚離四句絕百非[4],直指某甲西來意。」

祖云︰「我今日無心情,汝去問取智藏。」

其僧乃來問師(智藏),師云︰「汝何不問和尚(尊稱「馬祖」)?」

僧云︰「和尚令某甲來問上坐。」

師(智藏)以手摩頭云︰「今日頭疼,汝去問海師兄(百丈懷海)。」

其僧又去問海,海云︰「我到遮(這)裏却不會。」

僧乃舉似馬祖,祖云︰「藏頭白,海頭黑。」

 「藏頭白,海頭黑」這則禪宗公案,記載了馬祖道一法系,傳法的方式。師徒之間默契在其中,因為他們都曾經歷剎那頓悟,關鍵所在。這公案中有馬祖道一(709-788年)、西堂智藏(738-817年)、百丈懷海(749-814年)及學僧,共四人。馬祖道一與西堂智藏及百丈懷海是師徒關係。一日,一位學僧向馬祖道一請教「離四句絕百非」的義理,如何直指人心,契悟達摩祖師的「西來意」呢?當時馬祖推說今天沒心情說法,叫學僧找他的弟子西堂智藏解答。這名學僧來到智藏禪師面前,說出了同樣問題,智藏即時回應,你為何不問馬祖呢?學僧說是馬祖叫他來的。這時的智藏用手摩了一下頭,便說我今日頭疼,請學僧去找百丈懷海師兄。於是學僧又去問百丈禪師同樣的問題,百丈懷海卻說他不會。最後,學僧回去找馬祖,敘述智藏及百丈的回應時,馬祖即說:「藏頭白,海頭黑」這六個字,公案就在此完結了。

(三)

「藏頭白,海頭黑」這六字與學僧的問題有何關係呢?曾經有不少學者,作出解釋,各有不同見解,篇幅有限,未能一一引述。現引用李壯鷹的〈禪語解讀——頭白與頭黑〉[5]一文,指出「藏頭白,海頭黑」是秦觀(1049-1100年)的在《淮海集箋注》中,記載了一則《傳說.二侯說》[6]。內容如下:

閩有侯白,善陰中人以數,鄉裏甚憎而畏之,莫敢與較。一日,遇女子侯黑於路,據井傍徉若有所失。

白怪而問焉,黑曰:「不幸墜拜於井,其直百金,有能取之,當分半以謝,夫子獨無意乎?」

白良久計曰:「彼女子亡餌,得餌固可給而勿與。」因許之,脫衣井旁,繼而下。

黑度白已到水,則盡取其衣函去,莫知所塗。

故今閩人呼相賣曰:「我早侯白,伊更侯黑」。

在秦觀的《二侯說》中,傳說在閩即福建這地方,曾有一名叫侯白的壞人,當地鄉親對他憎恨及畏而遠之,沒有人願意和他交往。有一日,侯白經過一口井,見一位叫侯黑的女子,在井傍像在找尋東西。侯白奇怪地詢問侯黑,她說她的耳環跌入井中,價值百金,並說有人能幫她拾回,取其價值以平分的方式作為答謝,即時問侯白是否願意幫忙。侯白思量了一會,最終答應下井代拾失物,並對侯黑說別忘記剛才的承諾啊!侯白於是脫下衣服,把衣服放到井旁,然後下井。侯黑估計侯白已經到井水中,馬上取走侯白衣服逃走了,大家都不知她去了哪裏。因此,閩人都流行一句諺語:「我早侯白,伊更侯黑」,意思是說我自以為聰明,原來你更勝一籌。這句是褒語或是貶詞,要看當時的情況而定了。

(四)

閩人諺語 「我早侯白,伊更侯黑」,與馬祖所說的「藏頭黑,海頭白」如何能相通呢?現引述李壯鷹的〈禪語解讀——頭白與頭黑〉的見解作為解說 :

禪語之所以難解,一方面與禪門所特有的反常的思惟方式及隱喻性的表達方式有關,另一方面也由於禪僧講話多用方音土語。馬祖道一著名禪語「頭白、頭黑」之所以成為千古以來無人能解的公案,其源蓋出於方音所引起的誤記。馬祖道一最初住寺於閩北建陽,而建陽一帶人發音「頭」、「侯」不分,故馬祖語錄中所謂「頭白」、「頭黑」者,實屬閩語「侯白」、「侯黑」之誤。由此而聯繫佛禪典籍中的有關論述,則知隱埋在「頭白,頭黑」此段語背後的深層意蘊。[7]

了解「頭白」、「頭黑」即是「侯白」、「侯黑」後,我們馬上明白了馬祖云:「藏頭白,海頭黑」即「藏侯白,海侯黑」的意思。在這段禪宗公案中,馬祖表達自己的弟子一個比一個出色,超越了自己。這又代表了甚麼呢?宗門只為傳心法,馬祖見那位學僧的執念太重,所以說自己沒心情,希望借此讓他轉念,如他能捉緊此機,他就不會去找智藏了。智藏知道馬祖的用意,於是用手摩頭作提示,以頭痛為借口,並叫學僧找百丈懷海。百丈當然明馬祖與智藏用心所在,因此亦說自己不會。馬祖法系三師徒,沒有人能回應學僧?實際上,他們創造了三次禪機,接引這位學僧,只是這位學僧未能契悟而一一錯過了。

(五)

在研讀禪宗公案時,時常會遇到「藏頭白,海頭黑」這類百思不解的公案。我們不能像巴氏這樣有分析能力找到「關鍵」所在,或像李氏能從方言土音中,找出典故破解了此公案「藏頭白,海頭黑」。那閱讀這類公案後,好像徒添煩惱而無半點增益,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只要明白禪宗傳法「不可說」的原則,就會明白為何馬祖道一以「藏頭白,海頭黑」讚許他的弟子,因為他們真心想那位學僧明白關鍵所在。當第一次馬祖不回應問題;第二次智藏摸頭是為了提示學僧,你何不用自己腦袋參悟一下;第三次百丈也推說自己不懂。每一次禪機都是想激發他的生命潛能,但是這位學僧並沒有轉動自己的念,沒有啟動自己潛藏的智慧,也代表他的來意只是求「知」而不是求「悟」。下決心求悟,必能成功,如佛陀、六祖惠能等是最好的例子。

由此可知,禪師以不同方法啟發學僧,讓他自力成就自己。所以禪宗提出「啐啄同時」才是關鍵,但這學僧只是隨波逐流之輩,並非下了決心,為了「明心見性」來請教的。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8] ,這也是禪宗的教育方法。因此,禪宗公案關鍵在於「見性」的方法論,創造「禪機」,由迷轉覺的一念。

綜言之,我們閱讀禪宗公案時,除了感受佛法的無限性,禪師的慈悲心懷,創造不同的禪機。看懂看得懂的部分的深層意義,這部分應該包括學僧的「迷」。生命現象只有「迷」與「悟」,眾生因何而迷,為何在禪師面前,仍然未能自覺。這是一面鏡子啊!

延伸閱讀

馬祖創叢林振興禪宗

參考資料:

(一)古籍文獻

 1.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六卷,T16,NO.67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2-1934年。

2.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六卷,T16,NO.671《入楞伽經》,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2-1934年。

 3.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六卷,T51,NO.2076《景德傳燈錄》,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2-1934年。

(二)專書 (按姓名筆劃排序)

1.   [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2.   [宋] 秦觀:《淮海集箋注》中,卷二十五《傳說· 二侯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  巴壺天:《禪骨詩心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三)期刊 (按年份排序)

1.  岑運泰:〈岑麒祥的名字和語言〉,《語文建設》,1995年第2期,頁34。

2. 李壯鷹:〈禪語解讀——頭白與頭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總第134期),頁49-55。

3. 邱敏捷:〈巴壺天對「禪公案」的詮釋〉,台北,《台大佛學研究》第十六期,2008年12月,頁229-252 。


[1] 見巴壺天:《禪骨詩心集》,臺北,東大,2004年 ,頁15。

[2]   參閱巴壺天:《禪骨詩心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頁8。

[3]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卷,T51,NO.2076《景德傳燈錄》,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2-1934年,頁252上。

[4]  參閱《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6卷,T16,NO.67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2-1934年,頁492上。「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

 《入楞伽經》云:「觀一切法離四句不可得。四句者,謂一異、俱不俱、有非有、常無常等。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是故說言一切法離。」https://theway.ilotus.org/buddhism/sutra-abstract/離四句-絕百非

[5] 李壯鷹:〈禪語解讀——頭白與頭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總第134期),頁50-51。

[6] [宋] 秦觀:《淮海集箋注》中,卷二五《傳說· 二侯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頁840

[7] 李壯鷹:〈禪語解讀——頭白與頭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總第134期),頁49。

[8] 《論語.述而篇》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