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 (一)

(圖:網上圖片)

幾年前看到一位在大學教授佛教的外國學者接受訪問時,表示從來沒有學習禪修,因為自己已經很快樂。這令我十分納悶: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呢?雖然筆者學禪到今只有十多年,仍想將親身的見聞和大家分享,祈拋磚引玉,一齊探討禪修的好處和目的。

當年第一次參加禪七後,我和另一位朋友都十分雀躍,不約而同有這樣的看法:我們一向不怕死,只怕死前的病痛,現在好了,禪七期間體會到輕安,總算找到一種方法,相信將來不靠藥物,也可以少痛或無痛地離開。

另外,後來一位老師和我閒談中聊到坐禪,告訴我一件他年幼時難忘的經歷:他的伯父坐禪多年,有一次食完飯,回房後沒有出來,他們打開房門,才發覺他已坐化。

我也曾試過有肩周炎,每次坐禪,便感到有股氣流如針一般斷斷續續地剌向那痛的位置,我還算能忍痛,沒有下座,很快覺得那能紓緩肩周炎,竟有點治療的效果。那時還未多學習佛法,可減少肉體的痛苦當然成為我學禪強大的推動力。

後來讀了一些大德的書,又知道禪修可帶來氣質的改變。

一行禪師提及他曾因師父找他而太興奮,走路的時候發出了很大的聲音,並把門「嘭」的一聲關上了。他經師父提醒後,以後在他做和尚的生涯裏,每一次開門、關門,都是充滿正念地去做。這種關門、開門的方法,不單單是培養他的正念,同時,它還散發著優美和高尚的氣息。禪師能時刻維持正念,那可要有禪修的工夫啊。

繼程法師多次禪修開示提到「粗」和「幼」的階段。他在書中表示:「一個人如果工夫用得好,當他很專心的時候,速度會自動放慢。吃飯或睡覺,及做其他事情,都會感覺到他的動作慢而緩和,而且很專注,他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當他的工夫愈深的時候,動作又漸漸會比較快了。[…]但是動作還是很柔、很細的。但有些人,動作慢不一定就柔細,[…]如果工夫用得更好的時候,就不一定需要慢了,但是動作還是很柔、很細、很輕,會感覺到他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很順暢,不會感覺到他的動作很粗魯。」[1]

如果再深入佛法,禪修還能幫助我們打破今生因引業而招感的色身所限制,下次續談。


[1] 釋繼程:禪門過關〈第七講〉行與知的統一 (台北:法鼓文化,2013,初版) p.143-144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