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給人知道學了禪修,總會遇到一些有關坐禪時間的問題,例如:「學了幾多年?」「平時有坐嗎?」「每次坐多久?」
今年我們在小學推行禪修。大家開始設計課程時,有位老師很堅定地說:「我們一定不是要同學鬥坐得久。」
很多人對禪修有一個普遍的觀念:坐在蒲團上要越長越好,卻又因此產生一個負面的印象:那是又悶又會引起腳痛,也不是適合普羅大眾的修行方法。
教育界有一句口號:「求學不是求分數。」大家會否好奇地問:「那麼,分數有沒有用呢?」雖然禪修不是求坐得久,但是坐得久有沒有好處呢?
常霖法師一直推廣坐禪「寧可短,不可斷。」可見法師很了解大眾的想法,他自己也曾有相同的經驗。那是他當年首次參加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修營時,聽到又印象最深的修行重要原則。[1]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寧可短,不可斷/聖嚴法師鼓勵他們回去後要盡量保持禪修的習慣,那怕每天只是打坐幾分鐘,都應該持之以恆。他後來細細體驗之後,發現真的是如此,如果平時習慣打坐,要是遇到忙碌而偷懶一兩次後,就常常有藉口而漸漸停了下來。筆者也試過幾次覺得不可坐得久,索性那次就不坐了。
嘗經有位舊同事分享她的修行經驗,很自豪地表示自己每天都打坐。筆者很順口地問她每次坐多久,她答:「三分鐘左右。」
雖然不想嚇阻大眾學習禪修,但是也不能永遠以少為足啊!正如學習游泳,每次只到泳池浸浸腳或踢踢水,一定不可能體會游泳可帶來的身心感受,更遑論它可帶來的好處吧!
筆者第一次參加禪七,那是南傳法師帶領的,仍保留較傳統的簡單形式:一小時坐禪和一小時行禪輪流交替。結果是筆者第一次密集禪修便可在最後三天連續入定,不過,也見到不斷有很多營友中途退出。常展法師便曾指出很多人誤解禪修只是放鬆身心的消閒運動,沒有辛苦或痛苦,去禪修營如去渡假村,因而中途便生退心。為了照顧現代人的感受,很多初階禪修營都將坐禪的時間縮短了。
後來去台灣參加初階禪修營時,坐禪的時間只有三十分鐘。那時身心需要二十分鐘左右才算安定下來,可惜那麼快便要出定,功夫都未能穩固。為了訓練腿功,只有靠做晚課那不斷的四十至四十五分鐘誦經時間堅持不放腿,終於到了第四天左右,雙腳感受聖嚴法師所描述如食冰淇淋那種暢通的情況,開始不再受腳痛的干擾。
繼程法師多次強調修行的終極意義是身心的質變。那可是非常巨大的改變啊!筆者相信用時間去增加量變是大部分人必須經歷的過程。
學禪和學世間其他學問一樣,有不同的階段。首先需確定方法是正確的,一方面量力而為,保持密度;另一方面慢慢向深度發展。雖然初學時身心未能適應,加上未掌握方法,多數不是完全愉快的經歷。不過,時間長些,可讓身體凝聚力量去處理種種的不適,亦讓自己多些機會面對不斷浮起的妄念,以及一次又一次運用方法去處理它,日子一定有功,眾緣終會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