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與戒定慧相應,我們很容易昏眠
下面說昏眠。為甚麼前面我說昏眠是更傾向於業障呢?因為我們身心裏往往有一種渾濁的業氣,沒有淨化,沒有與戒定慧相應,所以我們就很容易昏眠。有的時候是由於吃飯多,有的時候是由於疲憊,根本上是我們在身體能量的層面,還很粗、很躁、很濁。昏眠這個障礙起來時怎麼辦?佛陀在經裏講過,如果你打坐覺得昏睡、昏沉,應該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如果眼睛睜得大大的還想昏睡,應該做光明觀,觀想太陽在你的頭頂或是心尖。如果你很想睡,佛陀說你可以眺望遠處,當然這是對在樹林、在寂靜處禪修的人說的。如果還想瞌睡?你也可以用冷水洗洗臉,然後走動走動。如果起來走動了,還想瞌睡呢,那你就睡會兒吧!我可能少說了幾檔,在你真正睡覺之前還有好幾檔,你們可以去查一查資料。那麼佛陀教導說,你可以去躺下睡一會兒,但是當你躺下睡的時候,你應該隨時準備起來,就是在昏沉、疲乏得到緩解之後馬上起來。
在深入的禪修中,我們有時會感覺到內心沒有妄念,身體很安穩、很放鬆,但是心裏面很黯淡。黯淡的意思,就像是一個燈泡的光不強,電量不夠,很黯淡,那是一種昏沉。有的人誤認為那是一種定,其實那是一種昏沉,輕度的、微細的昏沉。越細的昏沉,越不容易發現。對治昏沉,在座下要多拜佛,多修懺悔,持好戒;在禪坐之中就要多修止觀,用觀來提起正念,觀能對治昏沉。如果你的心偏於止,就容易昏沉。你提起精進,提起正念,就能對治昏沉。那麼,當你的昏沉得到對治,正念很夠、很高的時候,又可能會出現下面這個掉悔蓋。
掉悔,就是心散亂了。掉悔蓋是兩個,並不是一個,之間有交叉。悔是屬於掉,但是掉未必是悔。掉是一個比喻,比如我們手裏拿一樣東西,不小心手鬆了,掉下去了。在禪坐的時候,我們的心持一個對象,然後鬆開了,總是鬆開,總是抓不住。鬆開以後,可能會去抓別的。悔是掉,悔是甚麼意思?是追悔。比如在禪坐的時候,你會想到說:哎呀,出門的時候忘了給家裏的花澆水,當時要澆了就好了,不然在這裏坐七天,花可能就枯了。這叫悔,追悔。當然我只是打個比喻。
那麼生起掉悔的因緣是甚麼?這裏就講到平時的生活了。在日常生活中生起掉悔(往往是掉)的因緣,是來自於我們喜歡開玩笑,說綺語,有時候是情不自禁的。比如一個人坐在那裏,情不自禁地晃腿;有的人走路,情不自禁地東張西望,其實也不是刻意要去尋找甚麼,這都屬於掉。大家一定要知道,在世俗的生活中,很多活動都是屬於掉、與掉相應的。修行人如果對這一點沒有覺察的話,他的修行將沒辦法深入。那麼哪些活動是屬於掉呢?那就太多了。說出來,也許居士們覺得這個日子沒法過了。其實,世間的人,唱歌、跳舞、看電影、看電視、聊天、打撲克,全部是掉,都是與細掉相應的。由此可見,修行是多麼難。為甚麼要出家?如果修行容易,大家都不用出家,在家也能修成。要真正地修行,是會面臨這些挑戰。你不一定非出家,但在家面對我剛才所講的會造成細掉的對境時,得有正念,盡可能迴避,當然也可以修行。
總而言之,你要修行(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家),都要有出離心,需要生死心切。如果沒有出離心,沒有生死心,你就隨著世俗的文化、世俗的時尚、世間的一些生活習慣隨波逐流,有一點時間到廟裏來打七,還坐不住,心裏總牽掛著世俗的那點東西,所以前面我說,修行一定要有果敢、決斷、放下的精神。
對治貪嗔最簡單的法門就是修布施、修供養
對於貪和嗔,在禪修中,我們可以對貪欲的心、嗔恚的心作觀察。今天我補充一點,在平常的生活中,對治貪嗔最簡單的法門就是修布施、修供養。
作為在家居士,首先是財物的佈施和供養。經常做財物的布施和供養,能夠對治貪嗔之心,通俗地說能擴大心量。我們一定要知道,修行到最後會進步到一個甚麼境界呢?就是不僅身外的財物可以布施,連自己的身體、頭目髓腦,乃至於如果你是一位國王,你的王位、整個國家、富甲天下的財物,都可以全部放下,全部布施出去。我們要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達到這個境界。現在我們還做不到布施頭目髓腦,也做不到布施整個世界,首先這個世界不是你的,你也沒有王位。當我們思惟釋迦牟尼佛過去生在因地修布施、修供養,思維剛才講的菩薩道的修行中最高、最殊勝的布施和供養,我們就知道,根據自己眼前的條件修布施、修供養,我們可以有很多發心。比如有的人供養布施是為了求福報,這個發心還是有為的、有限量的。那麼與法最相應的發心是甚麼?修布施、修供養是從根本上對治我們的執著。執著表現在心態上最主要的兩種煩惱就是貪嗔。對治執著,拓展心量,能把一切都放下,也是修行核心內容。
讓我們回到細掉,所謂掉悔的掉,就是細掉。掉是甚麼意思?就是心不能夠長時間地把持住專注的對象,搞丟了。為甚麼會這樣?因為長時間地持,他持不住,一定要放鬆一下。我們觀察整個人類的生活,「掉」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特徵,眾生的心不能長時間地持住一個對象,所以你們看,每七天要有一個週六周日,從身體上、心理上轉換目標,把在前五天抓住的對象放一放。當然還有各種的娛樂,其實都是掉心的表現。在禪修中,我們要做到的是長時間地持住一個對象。比如長時間地念佛,長時間地數息,長時間地在疑情上參話頭。這裏不存在歇會兒,應該讓它一直在心中相續,所以掉就是一個障礙。在禪坐中出現掉心、不樂住於你所專注的對象的時候,有一個對治方法是,你要通過作意在心裏生起欲樂,對你所修的這個法門在心裏生起興趣,以興趣鼓舞這個心,讓它專注。
悔是甚麼?悔是追悔。在禪坐中,你可能會翻出以前做錯的事、有愧疚的事,然後在心裏自責追悔,這也是禪定現前的障礙。翻出以前做錯的具體的一件事,犯的具體的一條戒,愧對的具體的一個人,這是一種悔心,且悔的內容很清楚。還有一種感覺是甚麼?是在禪坐中,悔的具體內容沒有顯現,但是你的心不踏實,是鬆散的、不集中。因為我們對過去做的很多事心中有悔,沒有做到無悔。如果有悔,在禪坐的時候注意力就難以集中。世俗講「後悔的藥買不到」,對治悔,只有修懺悔法門,通過懺悔把令你牽掛的事放下、不再攀緣這件事,內心就平穩了。這是第四蓋,掉悔蓋。
我們通過坐禪明白了平時持戒很重要。如果戒持得不好,坐禪時很容易生起掉悔心。很多你早就淡忘的事,很久以前犯的錯誤、說錯的話,乃至動錯的念頭,在這時候就現前了。所以,只有平時盡可能地把戒持得嚴謹,禪坐時才不容易有掉悔心,定自然現前、由戒而生。
第五個是疑惑蓋。疑的蓋是與我們對佛法的知見不決定、不明確、不堅固有關係。我們也許聞思到一些法義,但對這些法義有沒有真正地深入觀察、思維,得到決定而產生力量呢?對我們自己所修的法門,要有相當的瞭解和較強的信心,然後在這個信心的推動下去修持。疑,其實是放不下,放不下自己以前的不正見。放不下心裏的各種知見,所以對於眼前的法門,對於自己能否修行、能否得到利益就會動搖。對治疑蓋,也需要我們平時在聞思佛法方面要深入,要決定;同時在日常生活裏遇到事情的時候,要養成決斷的習慣,要果敢。猶豫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是一個跟修行相悖的習氣。左顧右盼、瞻前顧後、患得患失都是疑的表現。
另外,有些修行人有個習慣,就是修一個法門,修了一段時間就換一個,修了一段時間再換一個。這也是疑的一種表現,就是對所修法門信的力量不夠,起了懷疑。就像一個人在地上挖井,挖了幾米,看看沒有水,換一個地方再挖;挖幾米,也許挖到了石土,但沒有見到水,又換個地方,結果他永遠也挖不出一口井來。這就是疑,也是我們修行的障礙。所以,你平時做事、考慮問題,要養成決斷、專注的能力,不要令疑的習氣在心裏滋長,不要養成狐疑的習氣,這個很重要。把利害得失看得重也會造成疑心重、懷疑重。
這五蓋,如果能在禪坐中得到淨化,用功自然就容易相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