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的五種相貌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云:「發菩提願未?」應答言:「已發!」要受菩薩戒之前,應當先發菩提心。在《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指出,發菩提心有五種相貌:


一、自性

復次菩薩最初發心,於諸菩薩所有正願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餘正願,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

「自性」依據唯識經論,是說此法有自己的特性,「此法不同於彼法」。

菩薩最初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也就是發願,能夠「攝受」,逐漸會成就其他正願。「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這是說發菩提心的體性。


云何菩薩所修正願?當知此願,略有五種。一者、發心願。二者、受生願。三者、所行願。四者、正願。五者、大願。」(《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菩薩所修正願,一共有五種。


二、行相

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業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為其行相。

「行相」,是發心的時候的相貌。

菩薩發起正願心,就是願求菩提、希求成就佛的大智慧。向一位善知識如是說:「我決定希望將來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發心希望能夠造作一切有情的福業。究竟的安置一切眾生,在究竟涅槃、如來的廣大智中。」

這當中包括兩個願:一、願得無上菩提;二、願作一切有情義利。這是發菩提願的行相。


三、所緣

又諸菩薩緣大菩提、及緣有情一切義利,發心希求,非無所緣。是故發心,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切義利,為所緣境。

諸菩薩攀緣佛菩提,及攀緣一切眾生有情的義利。發這樣的心,希求成就這件事,才發無上菩提心的!若是沒有作如是觀,是不可能發無上菩提心的!


四、功德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為上首故;是善極善,是賢極賢,是妙極妙,能違一切有情處所三業惡行,功德相應。

菩薩最初發心,最先要做的事情是「攝受一切菩提分法善根」,逐漸便會成就「一切菩提分法」。菩薩的善根超過了一切聲聞、緣覺的,所以叫做殊勝善根。

這三句「是善極善,是賢極賢,是妙極妙」,是讚歎發無上菩提心的意思。常常的修一切菩提分法,就能消除自己、一切眾生的「三業惡行」,在清淨的身口意上,有殊勝的善根功德相應。


五、最勝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所起正願,於餘一切希求世間出世間義妙善正願,最為第一,最為無上。

世間上其他的宗教徒,或是非宗教徒,希求世間的妙善正願。菩薩也會做這種功德,但是菩薩會做得最圓滿;也有佛教徒希求出世間的妙善正願,如聲聞、緣覺,他們也會有超越世間的功德殊勝,但菩薩是超過他們的。所以菩薩的妙善正願是最殊勝的。


如是應知最初發心有五種相。一者、自性。二者、行相。三者、所緣。四者、功德。五者、最勝。

菩薩最初發菩提心有五個相貌。第一個是「自性」,第二個是「行相」,第三個「所緣」,第四個是「功德」,第五個是「最勝」。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