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疫情期間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話題

2020年新春伊始,自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擴散各地,至今未能平息。這場突如其來的全球大流行(pandemic)改變了我們既有的生活方式。面對疫情,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外出工作、學習、旅行均受到限制。很多人留守家中,在漫長的時間與有限的空間裏,日復一日。這對於習慣忙碌工作與社交生活的成人和中斷了常規校園生活的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身心的歷練。在這篇文章裏,讓我們一起探討疫情期間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話題。

何為生命教育?其概念、目標、內涵以及實施在不同國家與地區雖然有所不同,但生命教育的基礎皆源自於對生命的關注以及對人的關懷。台灣學者吳庶深、黃麗花將生命教育總結為「就個體本身而言,是關乎全人的教育,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全面均衡發展;就個體與外界的關係而言,是關乎與他人、與自然萬物、與天(宇宙主宰)之間如何相處之教育。」

疫情期間,成人與孩童需要共同學習的第一課就是認識生命具有不確定性,學習面對與接受疫情的不期而至。 從個體角度,家長當引領孩童學習公共衛生知識,做好科學防護,教導孩子珍惜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遵守與疫情相關的規定,例如,外出時佩戴口罩,發燒或有病症應主動告知父母,減少外出遊玩及同學間聚會等等。 讓孩子了解減少傳播機會,降低傳染機率也是尊重他人的生命,對他人的生命負責。

疫情為甚麼會發生與發展?家長或需回應孩童提出這類問題。雖然至今尚未確切找到病毒的來源以及中間宿主,但從很多跡象表明其發生與人類濫食野生動物可能相關。這提醒我們應尊重動物的生命。疫情迅速擴散又進一步提醒我們省思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性。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在他的詩中如是說道。 疫情的爆發與個人、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息息相關,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沒有哪一個個體能夠獨善其身。因此,家長應鼓勵孩童關心社會,與孩童一起討論疫情的發生與發展。並與孩童共同學習選擇有公信力的媒體,在瀏覽相關資訊時,注重講事實以及持有客觀的科學態度,避免情緒渲染,培養孩子明辨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此同時,家長亦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情緒發展,避免循環不間歇播放有關疫情的電視和廣播消息,引生孩子內心的焦慮。

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的實踐亦貫穿於日常生活中,沒有絲毫玄妙。疫情期間,家長或可選用以下方法與孩子一起進行每日練習:

一、安定身心的練習

尋一處安靜的所在,每天安排不少於十分鐘的時間,進行安定身心的練習。

練習方法可包括:播放輕音樂、品茶、做瑜伽等活動,或若能進行持續的正念靜觀練習,對於安定身心的效果將會更好。但請留意此類練習需要跟隨老師學習或參加網絡課程,家長勿帶領孩子貿然進行。對於低幼齡兒童,可從三至五分鐘開始練習。家長可懷抱著孩子,一起安靜地聆聽一首樂曲。

在進行安定身心的練習時,除了播放音樂之外,請遠離電子產品。

二、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和孩子一起,每天發現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分享給對方聽或寫下來。這美好的事物可能是窗邊的一棵樹、地上的一片落葉、天空變幻的雲圖、電車駛過的聲音,或者是一杯好喝的果汁、一盤美味的菜肴。

學習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好,不僅會令孩童學會保有快樂的心態,正向積極的生活,對於成人也同樣有所幫助。

三、鞏固與家人間的親密關係

用餐時間之外,家長亦可把握難得與子女一同留在家中的時光,每日與孩子共同進行一件有趣的事。例如,玩棋類遊戲、做小手工、講故事、看家庭電影等,促進家人之間的溝通與鞏固親密關係。

四、培養同理心與感恩心

和孩子一起定期討論疫情的發展,鼓勵孩子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對於在疫情期間喪生或有親人離世的事件抱持同理心,對於在一線奮鬥的醫護人員以及所有為對抗疫情作出貢獻的人士表達感恩心。透過生死事件,省思生命的意義,有助於孩童建立正面的生活態度和生命價值取向。

需留意,探討生死案例應視孩子的年齡進行。低幼齡兒童家長可側重于感恩心的培養。

疫情終將過去,但人類仍會不斷面對未知的挑戰。作為家長,我們惟有和子女一起勇於面對,學習在困境中的生存之道,於過程中關注孩童的心理健康與情緒發展。引導孩童認識生命的不確定性,學習接受生命的無常變化,進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並重視與他人、與自然萬物、與宇宙之間的關係。如此,每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發生,我們都有可能將其轉化為一次生命教育的實踐課程。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