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留家被迫休息?從「念休息」和「暫止息」略談佛法給我們精進向前的力量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很多地方鎖國封城,又下令公共場所不得聚眾,僱員留家工作,學生停課自學。有人認為,這是被迫休息,甚為無奈。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最近在他一篇名為〈被迫休息〉的文章中描述有位患焦慮症的病人,早年因前過度投入工作,又要照顧家人,結果出現惶恐徵狀,幸而不常發作,求診後已有好轉。但這位病人容易緊張,又習慣了自找忙碌,所以病情反覆。直到最近因疫情關係,她被迫留在家裏,日常就給家人做飯,執拾家居,看看書,生活頓時簡單起來。她告訴醫生,現時每晚睡七至八個小時,比以前睡多了,精神也改善了。這樣看來,被迫休息的她,可說是「疫」境中得到意外收穫!

世上各種宗教都有它獨特的「休息」理念和實踐。基督教有安息日、不少回教地區則以周五為休息日。現代的大學(尤其是隨美國制的),很多有學術休假(Sabbatical Leave)的安排。教員在服務一段較長的時間後,可以有薪休假一段日子,期間有從事新的研究,亦有嘗試新的學術體驗。「Sabbatical」 一字源自希伯來語的「shabbat」,即聖經中的「sabbath」,意為安息日。其原意為「休息之日」。聖經中的安息日源於上帝創造宇宙後的休息。應用在人身上,這個概念發展為休息後為往下任務作好準備的意思。

佛教也有獨特的休息概念,內容十分豐富。本文舉出的兩種,很多佛弟子都耳熟能詳。這裏只稍作綜合。第一種教導,說的是我們的身心要從身口意的造業中解脫出來,讓身心得到休息。第二種關乎修行的經驗,主要指出我們精進求道時,休息的重要性,以及休息的方法和取向。

先說第一種。《增壹阿含經》〈十念品第二〉有一段是說「念休息」的:「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休息。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諸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經中説,這種「念休息」的修行,可以「自致涅槃」。這種修行的果報很大,前提是必須「去諸亂想」,保持心念於內心的平静。

《增壹阿含經》〈廣演品第三〉提供了有關「念休息」比較具體的修行方法。經說:「⋯⋯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休息。所謂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恆專一心,意樂閑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貪,勝光上達。」 用通俗的說話,這大概是說,修行者要端正身體,雙腳盤坐,專注於當下,保持心念於內心的平靜。理解這種教導之後自然能專注,且不會隨便放棄。此時輕鬆地處於這種狀態,去除貪念,就會達致修行的殊勝光明。

其實,佛陀在教導十念法時,稱它為「一法」,所以我們不能把十念法分開來看。《阿含經》的語法簡單,中文版又經迻譯,不能僵硬地解釋。本文先抽取「念休息」跟讀者說明,但必須强調佛陀要我們學習的是一整套教導(一法)。這十念法包括︰一、念佛;二、念法;三、念聖眾;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又「止息」);八、念安般;九、念身;十、念死。十念互有相通,讀者請自行參詳。

《阿含經》的「念休息」,其實是「自淨其意」的另一種表達。它同時也是方法,以「念」表達專注的實踐。

本文說的第二種「休息」概念,比較近於修行「法要」,闡述實踐的「次第」經驗,但當然與「自淨其意」的大方向是相通的。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有一節開示四種力量的文字。文中以偈語形式提到「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

導師指出,學子可修四種力以助成精進。第一種是「勝解力」,即是是深刻的信解,例如對於善惡業報的因果的信解,由此努力遠離一切惡,成就功德。第二種是「堅固力」,指在修行中決心持之以恆,強化自力,肯定自己,戰勝煩惱,且發願行菩薩道,弘掦正法。第三是「歡喜力」,指在修學過程中法喜充滿。說到第四種,就是本文所標舉的「休息力」。在修學過程中,如身心感到疲勞了,便應該休息一下,以避免生起厭倦心而障道。導師解釋說,一種功德修成後,便得稍事休息,歇息後再上路。

這四種力,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中就是菩提道上的資糧。法尊法師的漢譯本中稱休息力為「暫止息力」。

《廣論》提到:「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以下討論參考了日常法師的解說。)這主要說到,修學在勝解上有了一定成就,並得到堅固,並歡喜行持,作為凡夫,身心無論如何都會疲勞,這時便需要休息。要待身心調柔後再出發,精進向前。若不休息,恐怕會因為疲倦而產生厭煩,覺得越修越苦,繼而遠離精進。《廣論》又說:「休息無間仍發精進,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即是說略為休息之後,疲勞消除了,便要繼續努力。當修學者用功把事情究竟圓滿後,不應因此自满,而應該更超越從前,繼續精進。筆者的理解是,《廣論》這一節始終是以勸發精進為旨,「暫止息力」是為促進精進而說的,因此强調不應以「前事究竟」便為喜足。

《廣論》進一步的討論,主要還是強調努力修行,暫停休息只為向前,不要成為修行的障礙。《廣論》說:「如云:若時力衰乏,為後故暫捨,為趣後後故,善竟即應捨。此後所說極為重要,若以前德而為喜足,則能障礙修證眾多勝功德故。」大意是說,得到一點成時,也許會覺得身心衰乏。此時為了以後能繼續精進,需暫停一下,休息後便再繼續努力上進,因此休息是為了往後作好準備。但假如對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自以為足夠,則會成為修行更大功德的極大障礙。《廣論》借「暫止息力」揭示如何修行,反覆說明「精進」之道,「過猛及太散緩」都不適合,「當恆相續如瀑流水」,從而取得進境。

上述通過引述《阿含》和《廣論》,簡要地提出了「休息」的宏旨和要領。《阿含》說的是「宏旨」,指出佛教的「休息」即是遠離身口意的造業,志心清淨。《廣論》則指出「要領」,提示修行路上,凡夫總會身心疲乏,「暫止息」是一種力量,提醒我們持守正念,無需追逐成就,亦不要鬆懈怠慢,更不能因一時的成就自滿。修行者應該了知,休息為我們帶來對於現狀一種如法和正念的觀照,也為持恆相續的精進作好準備。

期望佛法的智慧,對於疫情中被迫暫時休息的人們也帶來啟發。

延伸閱讀

大乘修行以菩提心為動機,其利益亦不可思議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