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略談「淨土三經」的關係

眾所周知,淨土法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目的。「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經》及《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此因「淨土三經」都在說以「專念彌陀名號」為方法,就能達到「往生彌陀淨土」的目的。

釋迦世尊無間自說「淨土三經」,開示彌陀淨土法門,按時順次應為《無量壽經》,《觀經》及《阿彌陀經》。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出:以上三部淨土往生經,在目的和方法上是一致的,只是側重點和演譯方法有不同: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彌陀救度的原理、對象和方法

根據《無量壽經》說,淨土法門源於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前身) 所發的大願,並經歷了五劫思惟,成就了極樂世界及名號,使每一個稱念其名號的眾生,得生其國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的目的和方法十分清晰和明確。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簡簡單單地用兩行字,把彌陀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和彌陀救度的原理,清楚地扼要說明: 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那麼,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誰呢?是十方,是十方的眾生,當然包括你和我!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詳述了有關「救度對象」問題,先從有佛法善根的定善行者(前十三觀),說到有佛法善根的散善三福行者(九品中前五品)。如此越趨越下,再說到只有世俗善根的人 (九品中的中品下生人),乃至沒有佛法和世俗兩種善根的人(九品中的後三品)。可知淨土法門的救度對象在於「一切善惡凡夫」!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出:《觀經》以「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一心」者,即至心,至誠心,真心,深信之心,一心專;「迴願」者,即迴向發願心;所以,「一心迴願」就是「三心」;換言之,所有眾生,迴心皆往。

至於阿彌陀佛的「救度方法」,則在《阿彌陀經》直接地顯彰出來,獨說念佛一行,非定非散,不雜餘佛,不雜餘行。更特意請來「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三部淨土往生經皆環繞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大經》廣說彌陀發願、成佛之因果,正明彌陀「救度原理」,顯彰「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本弘誓願,勸化上中下三輩根性不同的眾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得生淨土之宗旨。

《觀經》初則廣開淨土之要門,顯說十三觀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正說彌陀「救度對象」,所攝機眾,以收萬機;最後於〈下品下生〉章中,藉「五逆十惡,但稱佛名,下至十聲,往生淨土」之事,顯彌陀超世悲願,暢如來度生本懷。此即以極惡最下之機,顯彌陀名號為極善最勝之法,故於〈流通文〉中,廢定散諸行而特別付囑持名一行。《觀經》流通分云: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彌陀經》則顯彰《觀經》「廢、立」之深義,獨說念佛一行,直顯彌陀本弘誓願所選定「救度方法」。少善難生,則是所廢;執持名號,則是所立。凡執持名號者,彌陀攝受,諸佛護念;臨命終時,即蒙佛與聖眾,現前攝受,心住正念,而自在往生。此稱名一行,是五濁惡世一切善惡凡夫唯一出離之道,因其易行易往,反成極難信之法,為破種種疑情,故六方諸佛悉皆舒舌證誠,勸信求往。

 三經雖文有詳略,義無增減;似三實一,唯顯「稱佛名號,必得往生」 之本願。故善導大師言「淨土三經」「唯明專念名號得生」。若知此一貫宗旨,淨土宗旨,一目了知。自然心無旁依,寶此一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