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日本佛教的聲明
聲明,在古時印度原是指文字、音韻及語法之學問,[1]也是佛教大乘菩薩所應學習的五類知識領域,即「五明」[2]之一;而在日本佛教中,所謂的「聲明」,更多是指僧侶在進行法會儀式時,以特定的音韻唱誦佛經中的經文、偈頌、短語等的音聲,或吟詠讚頌諸佛菩薩的名號、功德等的讚歌。日僧凝然(1240-1321年)在說明日本佛教聲明的特徵時說:「今此聲明,唯論音曲,誦文有高下,唱偈有屈曲,寶號作歌聲,讚頌致吟詠……如是等相,名為聲明。異五明中聲明相狀,然亦精音似彼聲明。」[3]
聲明的傳入與開展
聲明首次傳入日本的時間並不確定,推測可能是在公元六世紀左右,當佛教經由朝鮮傳入時,伴隨著佛像和經典一同傳入。
在奈良時代,隨著唐代佛教的引入,佛教儀式也變得繁盛,儀式中的誦經唱讚開始建立標準與規範。據日本史書《續日本紀》的記載,在養老四年(720年),由於元正天皇(680-748年)認為當時佛教儀式中轉經唱禮的音調過於混亂,遂敕令須依唐僧道榮及入唐返國的學問僧勝曉等人的音調為基準,發布了統一轉經唱禮的詔令。此後不久,在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法會之中,僧侶們進行了四個法要儀式,當中所唱誦的聲明,被認為是日本佛教聲明的原型,這是日本現存文獻所見最早的四首聲明曲目,[4]合稱「四箇法要」。
進入平安時代,隨著空海(774-835年)及最澄(767-822年)入唐歸國後,分別開創出真言宗及日本天台宗,聲明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空海在中國請了許多梵語、漢語的讚歌,被視為真言聲明的祖師。及後,由於仁和寺的寛朝(916-998年)整理及完備了真言宗儀式中所用的聲明曲目,同時創作了一些新的聲明曲調,也設立了聲明的學習系統與規則,令得真言聲明的發展達到頂峰。至於天台聲明方面,實際上是以最澄的弟子圓仁(794-864年)為祖師,在比叡山延曆寺為中心而逐步發展起來。隨後,真言宗與天台宗都各自出現自宗分派與對立的情況,因此後來產生了不同的聲明流派與傳承。
由於真言宗和天台宗的聲明具有系統的音樂理論,這對南都(奈良)系舊佛教(三論宗、成實宗、法相宗、俱舍宗、華嚴宗、律宗),以及鎌倉新佛教(淨土、禪、日蓮系等)各宗派的聲明發展都帶來了極大影響。
總的來說,日本佛教的聲明在平安時代末期到鎌倉時代之間達到了最繁榮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裏,各宗派的聲明不論在音樂理論、記譜法、樂譜集和教授法等各方面都逐漸完備,並各自建立出具有自宗特色的聲明傳統。
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法會
天平勝寶四年(752年),奈良東大寺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大佛開眼供養法會。所謂「開眼供養」,是指在新造的佛像完成後,最後由開眼師用毛筆點劃佛像的眼瞳,象徵把佛的魂(精神)注入新雕刻而成的佛像中,使之成為真正的佛。這次東大寺的開眼供養法會,其實也是執政者彰顯國力的一種方式,因此規模辦得特別宏大,會場裝飾極為華麗。除了開眼儀式,法會中也有講師講述《華嚴經》,亦有日本的傳統歌舞,以及來自中國、朝鮮等諸國的音樂及舞蹈等演出;參與法會的僧侶,總人數超過一萬人,是當時東亞地區佛教的一大盛事。
在這樣重要的場合,原本是由聖武太上天皇(701-756年)親自為大佛開眼,但由於他身體抱恙,遂推薦印度僧人菩提僊那[5](704-760年)代為擔任開眼導師。當時菩提僊那為大佛開眼的那支毛筆,現在仍然被保存於奈良的正倉院內。此外,在進行開眼儀式時,那支開眼筆上繫有絹繩,而繫繩的目的,是為了讓在場的各人能夠手執繩端,以此形式一同參與儀式,共享功德。這絹繩被稱為「開眼縷」,現亦藏於正倉院內。
在這次大佛開眼供養法會中,共四百二十名僧侶分別進行了四個法要儀式,包括「唄」、「散華」、「梵音」及「錫杖」,合稱「四箇法要」。四箇法要至今仍在各種重大法會中被廣泛使用。
四箇法要的內容
據真言宗豊山派所傳的版本,四箇法要的內容大致如下:[6]
(1)「唄」
「唄」是在法會儀式開始時,用來淨化身心及道場的唱誦。佛教法會的種類繁多,依不同種類及目的,唄可分為:
a.用於某些特定法會(如傳法灌頂、曼荼羅供等)的「如來唄(短音)」;
b.用於顯教法會的「如來唄(長音)」;
c.用於密教法會的「云何唄」;
d.用於舉行剃髮得度儀式時的「出家唄」。
四箇法要是顯教法會(也稱為「顯教立」[7])的儀式,因此唱誦的是如來唄(長音)。
如來唄(長音)的內容出自《勝鬘經》:「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為讚歎如來色身微妙,智慧無盡的偈頌。
唱誦如來唄(長音)時,僧侶會把整首偈頌劃分三段唱出:
第一段,始段唄:「如來妙色身 世」;
第二段,中唄:「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第三段,行香唄:「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原則上,唄是由年長資深的僧侶坐著獨唱。
(2)「散華」
「散華」是為迎接如來來到道場,讚頌諸佛,並以香花供養的唱誦儀式。散花是由初、中、後三段唱誦所組成。
初段內容據傳是出自《金剛頂經》:「願我在道場,香華供養佛。」這亦稱為敬白段。
中段是讚美如來功德的段落。這段會根據本尊(例如釋迦如來、阿彌陀如來、藥師如來等)的不同而唱誦相應的文句。以釋迦如來為例,唱誦的內容會是《俱舍論》的「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 」
後段是迴向段,唱誦的內容是來自《法華經》著名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最後並加上一句:「香華供養佛。」
「散華」有不同的唱法,有些是在進行散華時,由散華師(負責這儀式最主要的僧侶)獨唱開頭部分,然後職眾(參與儀式的僧侶們)同時一起合唱,這稱為「同音散華」。也有另一種唱法名為「次第散華」,即待散華師將整段唱完後,職眾就重複唱一次,這樣就變成了輪唱的形式。
在唱誦的同時,負責散花的職眾會在每一段中唱到某一個字時,從手中捧著的華籠(盛花之器)上拈起鮮花(或紙製的蓮瓣),散出數瓣,以示對佛作供養。
(3)「梵音」
「梵音」是以清淨的音聲及香花供養佛、法、僧三寶。梵音與散華一樣,職眾也會在唱誦時手執華籠,進行散花供養的儀式。
「梵音」分為兩段,第一段稱為十方段:「十方所有勝妙華,普散十方諸國土,是以供養釋迦尊,是以供養諸如來。」
第二段稱為出生段:「出生無量寶蓮花,其華色相皆殊妙,是以供養大乘經,是以供養諸菩薩。」
以上兩段內容都是出自《華嚴經》。
(4)「錫杖」
錫杖是古代僧侶隨身攜帶的物件之一。錫杖由兩或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杖頭,是由錫、鐵等金屬製成的大環並懸數個小環(一般懸六環);在搖動時,會發出「錫錫」之聲。杖身多為木製,下部則為鐵等金屬所造。錫杖有長柄錫杖和短柄錫杖兩種,在聲明中使用的是後者。
錫杖原本的作用,是僧侶在上門乞食時,以搖晃錫杖作響來代替叩門,警覺施主布施食物,或在山野遊行時用來驅趕蛇蠍和毒蟲。後來,這種錫杖的聲音象徵著大乘佛法中六波羅蜜等法音的傳達。
「錫杖」這首聲明,分有「九條錫杖」和「三條錫杖」兩種,在四箇法要裏唱的是三條錫杖。三條錫杖分為三段,部分內容出自《華嚴經》。
初段內容是「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供養三寶。(重唱)設大施會,示如實道,供養三寶。」
第二段是「以清淨心,供養三寶。發清淨心,供養三寶。願清淨心,供養三寶。」
第三段是「三世諸佛,執持錫杖,皆成佛,故我稽首,執持錫杖,供養三寶。(重唱)故我稽首,執持錫杖,供養三寶。」最後再加唱一句「南無恭敬供養三尊界會,哀愍攝受護持弟子。」每當唱完一段,僧侶都會揮動手中錫杖。
以上為四箇法要的大概內容。
在文章的結尾,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大和長谷寺(真言宗豊山派)舉行「佛名會」[8]時的四箇法要吧﹗讀者可按此觀看:「公式チャンネル大和長谷寺」。
延伸閱讀
[1] 《大唐西域記(校點本)》卷二:「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別。」(CBETA 2023.Q3, B13, no. 80, p. 590a11)
[2] 五明,包括1.聲明(語文學一類),2.因明(論理學一類),3.醫方明(醫藥學一類),4.工巧明(工藝學一類),5.內明(宗教哲學一類)。
[3] 《聲明源流記》,大正藏,第八十四冊。
[4] 見《東大寺要錄》。
[5] 菩提僊那出生於南印度婆羅門階級,因為聽說中土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很靈驗,於是入唐。後來他受到遣唐使多治比廣成及學問僧理鏡的邀請,於736年,攜同兩名弟子東渡日本。據說菩提僊那善於《華嚴經》及密咒。
[6] 參考《豊山聲明大成》。
[7] 「顯教立」指以顯教形式進行的法會。與此相對,以密教形式進行的法會稱為「密教立」,其所採用的是「二箇法要」,只唱誦「云何唄」及「散花」。
[8] 「佛名會」,指稱念過去莊嚴劫之千佛、現在賢劫之千佛、未來星宿劫之千佛,共三千諸佛名號,以懺悔滅罪之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