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略說唯識宗修行的根機與修行的歷程 (四)

(圖:Pixabay)

菩薩行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或容易的事,除了菩薩本身發心真誠懇切之外,還須要歷時三大阿僧祇劫的「唯識五位」實踐,經歷一地又一地的長時間考驗才能圓滿成就佛果。然而在五位的實踐當中,會遇到無量無邊的眾生,免不了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若然菩薩信心或願力不夠強大,自然就會退轉,所以菩薩在每個階段便須要持續增上發心,令內心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都依然穩固地朝著目標昂首闊步,勇往直前,繼續有力量地開展無上廣大的菩提道業。

接著筆者繼續依羅時憲教授的《唯識方隅講記》,解說發菩提心並非不深入的起願,而是恆時發起,由資糧位開始直至佛地,依修行人的修養深淺,而有二十二種的發心相。上期講到第三地的發心相,今期繼續講第四地至第十地的發心相,下文為《唯識方隅講記》的文字[1]

屬修道位餘七地的發心

第四地,即「燄慧地」的發心,是與精進相應的,菩薩對於一切止惡行善的修行,願能精進不懈,勇猛地善修三十七道品和精通三乘教法,故發願修習「精進波羅蜜多」至圓滿。此發願修行的內容有三項,菩薩願能成就:一、勤發勇猛、自利利他的大誓願,而修習「披甲精進」;二、攝諸善法,精進修行,而修習「攝善精進」;三、利樂一切有情,心亦不會疲倦,而修習「利樂精進」。又因「精進波羅蜜多」的力量,極其勇猛,故任何困難、任何恐懼,以及其他邪魔、外道等,亦不能破壞菩薩上求下化的願心,故此與精進相應之發心,猶如金剛,道心堅固。這是屬於第四地的發心。

第五地,即「極難勝地」的發心,是與靜慮相應,菩薩願能把一切散動的因素克服,令煩惱和散亂等諸心所不起現行,達至心一境性,進入甚深禪定,故此願修「靜慮波羅蜜多」至圓滿。所謂靜慮,是指心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修止),正審思慮(修觀),有止有觀,名為「靜慮」。此發願修行的內容有三項,菩薩願能成就:一、離開一切妄想,安住法味之樂而心不動搖,而修習「安住靜慮」;二、引發六種神通的禪定,而修習「引發靜慮」;三、成辦和利樂眾生事業的一切禪定,而修習「辦事靜慮」。又因菩蕯為了使禪定力更圓滿成就,以前四波羅蜜多的圓滿力進而修習「靜慮波羅蜜多」,令其速得成就。散亂心所所不能動,又因靜慮能對治亂意,使心能安定,不為散亂心所所動。故此與靜慮相應之發心,猶如山王,能令心如高山,安穩不動。這是屬於第五地的發心。

第六地,即「現前地」的發心,是與般若相應,菩薩由前一地圓滿成就殊勝的定力後,願能生起如理簡擇諸法的空性智慧而得以悟入唯識性,開啓真實智慧和體證諸法實相,即是體證真如。故此發心是願修「般若波羅蜜多」至圓滿。此發願修行的內容有三項,菩薩願能成就:一、破「我執」的人我空的無漏無分別智,而修習「生空無分別慧」;二、破「法執」的法我空的無漏無分別智,而修習「法空無分別慧」;及三、俱破我、法二執的人我空、法我空的無漏無分別智,而修習「俱空無分別慧」。菩薩願發心成就「般若波羅蜜多」,引發最殊勝的「般若無分別根本勝智」,令此最為圓滿的「無分別根本智」現前,能除所知障、煩惱障二障重病,因與「般若」相應的發心能除這二障重病,故此發心猶如良藥,藥到病除。這是屬於第六地的發心。

上述六項是屬於菩薩個人的自利修行部分。若欲於菩薩道更向上邁進,則必須再加上以利他事業為主的後四地之四種發心作為助伴。即是與「方便」、「大願」、「大力」、「大智」四種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因為後四種波羅蜜多主要是在與其他眾生的互動下才能成就,屬於菩薩利他的部分。

第七地,即「遠行地」的發心,是與方便相應,菩薩願修「方便波羅蜜多」至圓滿,此發願修行的內容有兩項,菩薩願能成就:一、把以前修六度所積集的善根,願與諸眾生共有,迴向求證無上菩提,故此迴向即是般若,是對向大智來說,而修習「迴向方便善巧」;二、成熟眾生的善根、拔濟還在生死輪迴中的眾生,這是對向大悲來說,而修習「拔濟方便善巧」。菩薩願以上二項,來成就大悲大智,不厭生死而求涅槃,不重自利而重度他,是真正的方便善巧。又菩薩由於常發心利益一切眾生,以種種善巧方法,啟發他們的智慧,更不捨利他行,故此與方便相應之發心,猶如眾生的良師益友。這是屬於第七地的發心。

第八地,即「不動地」的發心,是與大願相應,菩薩發種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大願,願將自己修行集積的功德,引攝及化度一切眾生,使他們都得種種法樂和解脫成佛的大利益,希求實現上求下化的菩提本願。此發心願修「大願波羅蜜多」至圓滿。此發願修行的內容有兩項,菩薩願能成就:一、能發種種微妙不可思議的菩提大願來引攝眾生,而修習「求菩提願」;二、誓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修習「利樂他願」。又因菩薩成就眾生所願皆得成辦,故此與「大願」相應的發心,猶如如意寶珠,所求必應。這是屬於第八地的發心。

第九地,即「善慧地」的發心,是與力相應,菩薩發心以修「力波羅蜜多」至圓滿。此發願修行的內容有兩項,菩薩願能成就:一、在證般若無分別根本智後,能以後得智生起對諸法的思惟理解和抉擇觀察力,而修習「思擇力」;二、實踐所思法之大用,而進修「修習力」。透過此思擇、修習二種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地現行。又此二種力能遍一切法,前是理解力,後是實踐力,願能於法、義、辭、辯四無礙解得大自在,能遍十方,為眾生善說教法,能成熟所化有情,若他們應以甚麼方法得到救度者,菩薩便以種種方便令他因緣成熟。故此與「力」相應的發心,猶如日輪,「日輪」即是太陽,照耀大地,能令萬物生長成熟。這是屬於第九地的發心。

最後第十地,即「法雲地」的發心,是與妙智相應,菩薩發心以修「妙智波羅蜜多」至圓滿。此發願修行的內容有兩項,菩薩願能成就:一、以自己所得的妙智,在如來的大集會中,受用種種法樂,而修習「受用法樂智」;二、以自己所證得的妙智,能觀察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善巧方便地教化,成熟他們令得解脫利益,而修習「成熟有情智」。其中受用法樂是自利,成熟有情是利他。菩薩又願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得自在,能以愛語方便善巧地調順、降伏所要化度的有情,「有情」即眾生,與妙智相應之發心,猶如歌聲,能滋潤眾生心田。這是屬於第十地的發心。

今期談到二十二種中第四地至第十地的七種發心相,下期繼續談餘下的八種發心相。

延伸閱讀

唯識中「阿賴耶識」對您生命的影響


[1] 原文引用自《唯識方隅》,p.295-p.296或《唯識方隅講記》第四冊,p.1410-p.1416):

(八)與精進相應之發心,邪魔外道不能破壞,猶如金剛。第四地發心。

(九)與靜慮相應之發心,散亂(心所)所不能動,猶如山王。第五地發心。

(十)與般若相應之發心,能除二障(所知障、煩惱障)重病,猶如良藥。第六地發心。

(十一)與方便相應之發心,不捨利他,猶如善友。第七地發心。

(十二)與大願相應之發心,如願成辦,猶如如意寶珠。第八地發心。

(十三)與力相應之發心,能成熟所化有情,猶如日輪,照耀大地,令萬物生長成熟。第九地發心。

(十四)與妙智相應之發心,能以愛語調伏所化有情,猶如歌聲。第十地發心。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